大陸擬放寬國民境外投資 三中全會後推出 香港受惠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以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首的新一屆最高領導層的改革大計,將會在11月9日一連4天召開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揭曉。據了解,本次三中全會的總體思路將立足於「市場化、自由化」6個字上,而實現金融市場化,即金融領域的改革與開放,將成為改革重頭戲。北京方面的消息指出,三中全會之後,大陸居民境外投資限制將進一步放寬,香港則將成為政策受惠點。
據香港《明報》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周二(29日)宣布,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將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事實上,從1978年以來,每5年一次的三中全會都是中國經濟出現重大轉折的助燃劑,例如1978年定調改革開放,1984年改革由農村走向城市,1993年奠定鄧小平南巡後的改革路線等。
本次三中全會正值中國經濟告別30年高速發展轉入增長放緩的瓶頸期,適逢習、李新一屆領導班子上台,外界對之寄予厚望。「關鍵領域能不能突破非常重要,若什麼都不做,經濟有崩盤的風險,但相信會議之後會有一個全面的改革。」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對本報表示。
上周六,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透露,三中全會改革範圍和力度都將是「空前的」。本報記者獲得的消息,除了近年中央一直強調的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外,還包括人民幣利率、匯率的進一步市場化,另一「開放」的重點則是,放寬內地居民境外投資的限制。
消息人士透露,在三中全會之後,對於內地居民每年購匯總額5萬美元的限制將被修改,其更改的方式可能是提高限額,也有可能直接取消限額,轉而規定居民存款中的一定比例可用作境外投資。有證券界人士認為,提高換匯額度就意味增加對外投資,這將令一水之隔的香港最為受惠,對此業內呼聲已久。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表示,放寬限制的細則不會在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出,但金融市場多層次改革勢在必行,今年來,加大開放的各種政策鋪墊也已做足,開放境內對外投資是會後的大趨勢。
本月中,中國與新加坡公布,星洲成為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的試點之一,讓內地機構投資者可以人民幣直接投資新加坡市場。這意味香港再搶不到內地開放的獨市生意。恒生銀行執行董事馮孝忠對本報指出,本港雖然是最受惠於內地開放的一個地區,但已不能期待中央將政策獨惠香港,在人民幣資本帳開放過程中,參與的境外市場將愈來愈多。
此外,綜合北京學者意見,鑑於中央的表態已明朗,專家多認為金融改革將更快。賈康又提及,金融行業准入門檻會進一步降低,相信政策上會支持規模較小的民營銀行,包括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鼓勵社會資金設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等等。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也說,金融領域的改革可能還包括放鬆外匯管制、發展債券市場以及擴大資產證券化試點等。
上周,一份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為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公諸於世,市場有人將之解讀為新的改革路線圖,亦有人認為僅是一份提議。無論怎樣,為此報告擔綱領銜者,正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
今年61歲的劉鶴,被認為是今次三中全會改革內容的幕後總設計師。《華爾街日報》報導,劉鶴與習近平早在中學年代已是同學,劉長期在中央決策諮詢機構擔任重要職務,除了發改委的職務,今年3月,他還被委任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中財辦」)的主任。中財辦作為中共中央直屬機構,是中共中央經濟決策的最核心部門,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組長,即是總理李克強。
據了解,10月中上旬,中財辦剛蒐集完各部門、智囊機構對三中全會決定草案的意見,並交給政治局委員王滬寧執掌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匯總」。消息透露,中央政策研究室約有60多名專家在中南海閉門清稿,確保每個字、每句話、每個順序準確無誤,最終的決定文稿大約2萬字左右,交予周二(29日)的政治局會議審閱。(接下頁)
[NT:PAGE=$]
即將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確定習李新政府未來5至10年經濟發展方針的重要平台,將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0年前胡溫班子提出經濟改革要「以人為本」,實踐「科學發展觀」,糾正過往單純以GDP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路向,10年後的今日,習李新政府更進一步,認為中國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動力,就必須要深化改革力度與步伐。
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推出的上述決定,將會規劃出中國改革的路線圖與時間表,從會前透露出的種種信息看,改革的幅度和開放的力度將會很大,總體方向是市場化與自由化,與政治上的收緊截然相反,因此習李的施政又被稱為「政左經右」。
無論是9月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或10月初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甚至是其他公開場合與官方活動,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已經解釋了他們的改革思路及以面對阻礙的態度。習近平在APEC致辭時稱,三中全會的改革基調已經定出,就是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並消除讓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障礙。不過,誠如他和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致辭時所言,「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係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當前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骨頭難啃仍要啃,加快開放便是深化改革的助力。李克強9月9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便表明加快開放是深化改革的助推器,而金融、行業等多方面的市場化開放,正是推進其改革思路的重要手段。
被稱為國家智庫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首次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詳盡的改革路線圖,當中的八大領域與三大突破口,便提到關乎基礎產業與金融上的市場化開放,前者涉及開放石油、天然氣、電訊、鐵路等壟斷行業;後者關係到金融行業像開放民營銀行,以及金融體系的開放例如利率匯率市場化,同時不僅將市場對內開放,亦對外開放,引入外部投資者以加強競爭,從而帶動國內企業與體系上的改變與進步,論調與習李的改革思路不謀而合。
所謂「三中全會」,是指由中國共產黨某一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所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簡稱「一中全會」、第二次簡稱「二中全會」,如此類推。一般而言,每屆一中全會重心是產生黨內領導,二中全會推選國家機構領導人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名單,而三中全會則著重政策宣示。
從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以來,至今中共開過7次三中全會。除1998年十五屆三中全會和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聚焦農村問題外,其他5次三中全會,焦點均在經濟改革開放。
當中最重要的首推1978年的三中全會,會議宣布拋棄階級鬥爭路線,重新定軌中國經濟發展,展開至今35年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代。
另一次是10年前的第十六屆三中全會,由時任中共中央中黨總書記的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從過往單純針對經濟發展轉向考慮全面均衡的發展理念,被視為一個新轉捩點。該屆同時提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促成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等在港上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