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發達國家耍賴 基礎四國嗆 華沙承諾捍衛戰開打

鉅亨網新聞中心


波蘭華沙氣候大會接近尾聲,而一場艱苦卓絕的承諾捍衛戰下開打,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試圖通過指責發展中國家,轉移各方對其背棄承諾的關注、推卸談判進展緩慢責任。巴西、中國、印度和南非(基礎四國)於當地時間20日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就當前談判中的爭議問題作出回應。聯合國氣候變化華沙會議中國最高談判官員20日再次敦促發達國家兌現出資承諾,將華沙會議開成一次落實的會議。

中新網報導,在基礎四國聯合記者會上,第一個發問的路透社記者提出質疑:「基礎四國以及其所在的發展中國家陣營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是否出現倒退?」


「到底哪個國家的承諾沒有兌現或者是出現後退,國際社會非常清楚,不需要我指名道姓地講。」在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作出回應後,印度談判代表進一步指出,「清潔發展機制、長期資金支援,發達國家所有的承諾都沒有落實」。

南非代表則沒有那麼含蓄,他點名批評了歐盟和日本,「歐盟提出要把第一承諾期的評估報告推遲到2016年對我們來講是很難想像的。如果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第一承諾期做得怎樣,在2015年提高減排力度又從何談起?」

3年前的德班,各國完成了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帶來負面影響的綠色氣候基金的設計。但直到本次大會,這個發達國家承諾注資的基金仍然是空殼。

彭博社記者詢問說:「發展中國家是否會向基金注資?」

解振華表示,按照公約的要求和原則,資金問題是發達國家應履行的責任。《紐約時報》記者隨即追問說:「作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是否應承擔責任?」

「氣候變化是今天發生的事情造成的?這在科學上是不正確的!」巴西代表表示,當前氣候變化的惡果主要是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無約束排放二氧化碳的歷史現實造成的,是發達國家應承擔的責任。

解振華也並不諱言中國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但他強調,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伴隨著二氧化碳排放的上升,發達國家均經歷過這一階段。中國在沒有任何資金和技術支援的情況下,已自主減排了28億噸二氧化碳,不會走發達國家老路。

在談完注資責任,又有記者發達國家資金承諾的兌現情況提出不同意見:「綠色氣候基金官員明確他們不是空殼」。對此,印度代表反問說:「錢在哪?」

針對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減排力度太低的指責,今天有來自美國的記者詢問說:「你們手裏有什麼樣武器讓美國和歐盟提高他們的承諾?」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巴西代表指出,發展中國家在各自國內的減排努力和已經取得的成果是對那些一邊違約一邊指責他人的發達國家最好的回應,「我們佔據很好的道義制高點」。(接下頁)

[NT:PAGE=$]

解振華也表示,發展中國家是弱者,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受害者,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但他同時強調氣候談判不是零和博弈,「如果有人輸,有人贏,那麼談判就是一個失敗的結果,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必須共同努力,這就是我們的武器」。

中新社記者提問說,過去一週,大家失望地看到已有的減排承諾被丟開、氣候基金成空殼。在現有協議得不到落實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如何確保2015年達成的新協議不會同樣因為無法落實而成為一紙空文。

對此,巴西代表坦言,在一些發達國家不願意履行其在已有協議中所作出的承諾的情況下,今年從華沙回家時我們可能兩手空空,但我們不會放棄希望。

解振華也強調說,發達國家兌現已有承諾所帶來的政治互信,是各國商討下一步協議的基礎。

中新網分析指出,經過若干年拉鋸戰,發達國家終於在幾年前做出承諾:拿出真金白銀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這是氣候談判達成的為數不多的重要成果之一,但發達國家已然打算將它丟棄。

2010年坎昆氣候大會上,談判各方同意設立綠色氣候基金。這曾讓飽受氣候變化之苦、卻無力獨自應對的發展中國家充滿期待。時至今日,氣候基金仍然只有一個空殼。所謂的快速啟動資金,也還沒有見到蹤影。

讓窮國更為憤怒的是,與之前的語焉不詳或者搪塞推諉相較,此次大會上,有的富國已經公然毀約。澳大利亞不僅拒絕履行出資義務,理由之一居然還是:「不少國家比承擔出資義務的富國更有錢」。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今天在華沙氣候大會高級別會上發言時表示,資金是華沙會議成敗的關鍵。資金不落實,多邊機制將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

在不少人看來,氣候談判正陷入政治扯皮的危險境地,即「一邊談著,一邊丟著。」除了資金,發達國家正在丟掉的,還有雄心勃勃的減排承諾。

日本在華沙公佈了修正後的減排目標,與之前相較,新的減排目標不降反升,比1990年的排放水準還要高出逾3%。儘管福島核危機讓人同情,但大多數人仍然無法接受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如此出爾反爾。解振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日本給氣候談判「潑了一盆冷水」。有NGO代表說,這搧了通宵達旦談判的代表們「一個響亮的耳光」。

發展中國家更為擔心的是,已有的承諾可以說丟就丟,那麼,就算未來達成了全球氣候治理新協議,誰又能保證它不會再次淪為一紙空文?

發達國家對承諾的背棄,在發展中國家看來,既是失信于國,更是對氣候正義的褻瀆。

人類正在遭受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數億人口面臨生存危機。造成氣候災害的重要元兇--二氧化碳,70%是由發達國家排放的。但在現有的減排承諾中,發達國家只佔30%。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基於歷史責任和公平原則,先富起來的發達國家理應為他們過去200多年對地球造成的傷害買單。

在華沙大會上,這些國家一再重申,發達國家應當對窮國因氣候變化遭到的損失進行補償。但道義和政治之間,天平傾向了政治。即便是超過4000人死亡的颱風災難和絕食抗議的菲律賓代表,都無法改變氣候正義缺失的殘酷現實。在一場持續到淩晨的磋商中,一些代表憤然離席。

一個多星期前,從四面八方趕來的190多個國家的代表中,大部分人都曾希望,華沙大會是一個落實承諾,傳遞希望的會議。如今,會議臨近尾聲。希望恐怕會變成失望。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