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回首1973
鉅亨網羅力元
戰後黃金世代的瓦解,帶來40年經濟成長停滯以及日益升高的債務。(圖取自網路)
從1973年開始,人們埋下金融海嘯的因子,40年後的今天經濟成長依然停滯以及眼前日益升高的債務。
1973 年 10 月,英國與波蘭在世界盃足球賽上搶奪晉級資格,在那個濃霧瀰漫的午後,兩隊踢到1-1的和局,英國無緣1974年世界盃賽事,賽後也結束Alf Ramsey的英國總教練生涯。
1973 年 10 月 6 日正是以色列贖罪日 (Yom Kippur)的結束,然而也是與阿拉伯國家關係急轉直下的一天。OPEC公布了石油供應禁令,也導致了美國能源短缺。在英國,贖罪日戰爭也為當時保守黨政府帶來難題,同時也必須試圖控制過熱經濟、上揚的物價以及收入政策。
《衛報》編輯 Larry Elliott 認為,贖罪日戰爭雖然持續不到1個月,其深遠的影響力卻長達了40年。也標誌了世界看待許多問題的方式,比方說製造生產、以及勞資和公私部門如何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然而多年後回首一看,其實在戰爭爆發前,就能嗅到不少徵兆。剛開始萌芽的環境保護運動,以及具啟發性的經濟學名作《小即是美》在同年出版。
在這一年,歐美開始已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已故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以及美國總統雷根都相信市場萬能,促進金融開放,致力減低稅負,減少政府干預。
然而這些轉變帶來不同的發展結果,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趨緩。雖然也被稱為黃金年代,繁榮與蕭條一直都是過去40年來相互存在的模式。而貿易組織弱化工會的力量,勞工的勤奮努力確保了當時大部分的經濟成長。然而人們消費模式卻更依賴放鬆管制的信貸,來獲得價格更高的資產。直到最近的金融海嘯,人們才發現因為這樣的消費模式,才保障了 1970 年代晚期至今人們的生活水平。
至高無上的市場力量與政府減少干預的區隔變得明顯。更精確的來說,公部門壟斷的情況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私有企業的寡佔造成價格難以變動,也僵化了消費族群。政府不再把持產業,卻使用別種方式介入,政府監管的機制開始盛行。
[NT:PAGE=$]
■供應過剩的世代
《供應過剩時代》作者,投資銀行家 Daniel Alpert 認為,世界正在經歷生產過剩的危機,也造成 40 年最劇烈的改變,市場資本主義經濟正慢慢擴散至世界的角落,包含中國、印度和前蘇聯。
這個世界經濟體雖然能夠滿足勞動力、產量及資金需求,然而結果卻造成已開發國家工資下滑,以及由經常帳過度出超國家所吹起的金融泡沫。
Alpert 認為,目前的世界無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經濟上出現大改變,當時大戰後雖然組成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卻沒有為經濟思維帶來變化。
2008年及2009年爆發的金融海嘯,突顯了黃金時代以來,所有經濟理論模型的不足之處。1973年時,普遍存在企業獲利能力下降的問題,造成產業動盪及生活成本增加。如今演變成實際所得下滑,過高的債務水準以及一個不穩定的金融體系。
政府人員想要把經濟發展導回正軌,然而人民的不安逐漸升溫,事態的發展漸漸難以控制。5年前的雷曼兄弟倒閉已讓世界見識到崩潰的金融體系,是如何導致政局的大幅變動。某種程度而言,對現狀的支撐力道強於 1973 年,因為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們不願在改變中失去他們目前所擁有的。也有部分理由是因為當金融市場崩潰時,發生一種意識型態的真空。
因此,如果不是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如何管理這樣一個過剩年代,就無法更往前邁進。前提是這樣的假設存在於沒有任何錯誤,並且有足夠的時間及夠好的運氣,才會讓過去的好時光重現。每一個專家都說過一樣的理論,這就像是老調不斷重彈,說易行難。(文:羅力元)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