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年會手記:品格是投資中最核心的變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04 12:58
——巴菲特年會所聞所感記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大會剛落幕。對於像我這樣第一次參會的金融從業者來說,能親身感受巴菲特和芒格兩位老先生的生活場景和投資智慧,自然是很大的收獲,但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巴老和芒格的做人態度和處世哲學。
股東會現場有人提問為什麼投資企業主要是看人,巴老的回答是,靠法律文件和律師無法解決人的問題,主要需要衡量人的品行,是否正直、誠實和努力。如果是不誠實的員工,最好是不努力,因為努力的壞員工結果或許更糟!
在自身做人上,正直與誠信是二老一生最好的映像。放在華夏文化的道德體系中,芒格絕對是「商才士魂」的典范:他閱讀廣泛,好似生活百科與科學百科;他嚴於律己,好為人師;盡管他十分富有,但生活極為朴素,居所是幾十年的一套普通住宅,外出旅行從來只坐經濟艙,約會總是早到半小時。巴菲特亦是如此,時刻保持耐心和真誠的心態,樂於學習,善於挖掘自我。成名之後,仍開着普通的車,住着普通的房,始終樂善好施。「修齊治平」在二位長者身上都有集中的體現,在如今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中有極好的現實依托。
可以說,如果要對一個人進行合理的估值,品格一定是最為核心的變量,在資本市場尤其如此。正如巴老的小兒子彼得·巴菲特在其書《做你自己》中所言:「經濟上的繁榮一向起起伏伏,唯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健的貨幣,它為我們贏得自尊,贏得心里的安寧,帶來豐厚的回報。」
巴老和芒格是富有且快樂的,他們的富有和快樂來源自於他們善於學習的精神,正直誠信的品格,還緣於他們對於財富淡泊從容的態度。
股東大會現場被問及是如何追尋快樂的,二老的回答不約而同:「吃喜歡的東西,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二老看來,投資是自己喜歡的事情,財富只是這些事情的副產品。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捐出317.4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向慈善事業,創下私人慈善捐贈的最高紀錄,2008年,巴菲特問鼎世界首富。這里面沒有絕對的因果,卻有長長的伏筆。巴菲特認為,「溫善繼承世界」(The Meek inherit the world)。在二老心中,他們只是財富的暫時管理者,真正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是快樂。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我們並不是「聰明的投資者」,往往越想發力,投資結果越差,沒能贏得更多的財富,反而輸掉了應有的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德經》上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我們之所以憂患是因為我們這個「身體」,等到我們忘記自身,我們還可以有什麼可憂患的呢?如果沒有利益上的沖突,投資、做事都會更加冷靜,寵辱不驚,將財富得失看得更輕一些,是不是投資更容易一些,結果更好一些呢?縱覽我們國內外青史留名的傑出投資者,身上都能尋得這種「厚德載物」的影子。
北宋大儒張載陳述了古代士大夫的社會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當代資產管理行業的知識青年,我們也可從中正己修身: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大眾理好財,管好錢。盡管商品經濟時代,資本冷若利劍,但若能利用平生所學,為身邊人賺得一星半點的福利,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也不失為人生之雅事。(作者為興業全球(340006,基金吧)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資經理)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