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陳鳳馨專欄】加薪大實驗

陳鳳馨 2016-05-09 13:2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大西洋兩大主要國家最近展開一場加薪大實驗,大幅調高基本工資或最低工資的作法,三十年前經濟學者勢必大力反對並陳述弊大於利,但面對貧富差距擴大而財經專家幾乎束手無策的情形下,強迫加薪才端上檯面成為解決選項之一。

英國是在四月一日將基本工資一口氣調高百分之七點五,相較於英國去年百分之二點三的經濟成長率,不到百分之二的通膨率,這個漲幅當然遠遠超過;無獨有偶,大西洋彼岸的紐約州與太平洋岸的加州也在四月初經過州議會決議州長簽署法令,一口氣將每小時最低工資分別從九美元、十美元提高到十五美元,這個調幅也是市場經濟主導的美國過去很難想像的大幅躍增。


英、美四月展開的強迫加薪實驗在這兩個國家至少已經爭論兩年以上,最後拍板確定當然是政治決定,可是提高最低工資一事在經濟學界原本幾乎公認為是糖衣毒藥,到今日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大咖支持,這也是英國與加州、紐約州敢於做此決定的主因。

三十年前主流思維認為,調高工資會讓企業成本增加,在獲利無法增加的情形下,就會減少聘雇人力,反而薪資最低且最需要被保護的低技術勞工面臨失業。

但一九九0年代初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者David Card 和Alan Krueger研究美國新澤西與賓夕法尼亞州,兩州鄰近、經濟型態類似,新澤西州提高最低工資後,相較於沒有調高最低工資的賓夕法尼亞州,就業市場其實並沒有影響,學界的態度出現微妙變化。

所以兩年前,會有包括七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七十五位經濟學家聯名寫信給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大幅調高基本工資刺激經濟,這些學者雖然不能說是經濟學界的共同意見,但出現這樣的聲浪,是三十年前很難想像的。

現在全球面臨的困境也許也促成這些經濟學家態度轉變。二00八年金融海嘯後,以美國帶頭的主要央行選擇以印鈔票救經濟。結果是,鈔票印了,全球貨幣供給大幅成長,但經濟成長率跟不上貨幣供給成長率,個人所得增加更跟不上經濟成長率的成長。鈔票堆積了股市、債市、房市的繁榮,也製造了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幅度的貧富差距。

佔領華爾街運動反應的是這種貧富失衡環境下,民心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最大的反彈。如果努力工作卻無法分享全球的財富增加,社會動盪就會成為唯一解決方案。

強迫加薪是全球財富激增、經濟成長卻停滯下的政策產物。

我贊成提高基本工資,但不盲目迷信提高基本工資就能解決所有經濟困境。經濟社會像是密布各色球的撞球檯面,任一母球敲出後,球的走勢不會是一直線,而會不斷碰撞、改變方向、再碰撞、再改變方向。

台灣當前的困境是經濟轉型不足,企業獲利與員工薪資都停滯,往前追趕,跟不上已開發國家的研發與破壞式創新力;後面跟隨台灣發展模式的開發中國家都已追上。前後夾擊,進退兩難的台灣,需要一股強迫轉型的力量。

一九九0年代,台灣在美國壓力下,新台幣匯率一口氣從二十四兌一美元升值到四十二兌一美元,痛苦而意外地促成經濟轉型,當然當時也配合科學園區、發展半導體產業及美國企業部分產業鏈外包等浪潮,轉型才能成功。

此刻的台灣,必須澈底放棄廉價勞工策略,提高基本工資只是手段之一,新技術人力培養、新產業鼓勵等等是轉型能否成功的必要配套。

英美的大實驗,最後結果可能部分成功、部分失敗,隔洋觀察這次英美大實驗,既要看結果,也要看過程,更要體會此刻國際經濟發展困境下,尋求突破困境的大環境。

文章標籤

陳鳳馨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