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耀:放開宅基地流轉 促進城鄉雙向流動與發展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1 16:10
本文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目前社會最關注的城鎮化話題,包括文化、旅游和新型發展等,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對此,我想分享一些個人的觀點。
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中國的城鎮化進入新階段
首先,我們要看到中國的城鎮化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率大大上升,1999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26%左右,到了2015已經達到了56%,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7000多萬。中國有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已經有十多個,北上廣、天津、成都等都是破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所以,城市化是改革開放以來完成得比較快的,基礎設施、高鐵、大樓等硬件方面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國的城鎮化現在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出台了很多新的策略、戰略,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時的。
制度的城鎮化落後於人口的城鎮化
但是中國的城鎮化還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制度的城鎮化落後於人口的城鎮化、「農民工」稱謂等。雖然現在我國的人口城鎮化達到了50%以上,但是具有戶口、真正享受城市人口待遇的只有30%左右,所以有2億多進城務工人員生活在城市的邊緣,生活在城中村,享受不到學校教育。因為有關政策和客觀條件限制,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上小學的越來越少了,大部分只能在城市邊緣、城中村等地方受教育。他們的老師也得不到城市老師相應的待遇,老師的待遇和素質不能保證的話,學生教學質量也難以達標。
「農民工」稱謂需要破除
我們還需要破除稱謂的歧視。改革開放初期存在巨大的城鄉差別,那時出現了「農民工」這一稱謂。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要成為一個負責任、有影響力的大國,我們還保留這樣的稱謂是非常不相稱的。廣東省曾經考慮在省內廢除「農民工」這一說法,改稱「新型務工者」。實際上,農民到城市來參與建設,就應該是城市人了。包括現在80後等來到城市務工的年輕一代已經達到一億,他們也不再是農民,因此這一稱謂必須要改變。
城市的國際化程度不高
此外,目前中國城市的國際化程度是不夠的。我在全球化智庫工作期間走訪了很多國家,去過很多城市,發現我們的城市化過程中,國際人口的比例和國際化的特色很少。現在很多城市都要建世界城市、建國際化大都市,但是我們的城市國際化比例非常低。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與世界移民組織在廣州聯合發布的《世界移民報告》中提到迪拜的國際人口達到了82%,當然這里面有很多國際務工者。包括奧克蘭、新加坡等地區的國際人口都達到40%以上,華盛頓、紐約、倫敦等都是30%以上。但是我國的國際人口比例就非常低,例如北京常駐國際人口大概有幾十萬人,與兩千萬北京常住人口相比不到0.3%,非常低。我們智庫也做了中關村(000931,股吧)和硅谷的對比。同樣是要成為世界創新的中心,硅谷的國際外來人口占了40%,中關村只有1%,而且這1%里面還有70%都是海歸、是華人,真正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更少。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國際化程度都這麼低,更不用說其它城市了。當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例如去年的出國留學人數達到50萬,在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比例達到了10%。但是來中國留學的外國留學生一共有30多萬,真正有學位的只有十幾萬,這個比例也是很低的。所以我們大型城市的國際化比例還是比較低。
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和建議
新型城鎮化需要海納百川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首先需要海納百川的傳統文化精神,需要包容的文化氛圍,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同時也包容世界文化,吸引國際人才。現在中國開始走出去,去年出國的人數達到了1億2千萬人次,海外消費達到了1.2萬億,非常龐大的數字。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到中國來?在深圳建設世界之窗這些包容世界的舉動都非常好,但還要弘揚我們自己的文化,吸引全球的旅游者到中國來。近年的來華人數不斷下降,而我們的出國人數卻在不斷攀升。怎樣保持中華文化的特點,吸引更多的全球旅游者到中國來,這也是我們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們不僅需要吸引中國人,還要吸引全球人來消費,還要讓新型城市化建設能夠走出去,這成為民間外交、公共外交的新方向。
新型城鎮化需要建設新文化
另一個方面,我們要建設新文化(300336,股吧),特別是尊重外來人口。現在每個大城市逢年過節時城市就空了,平時大家感覺城市里人很多,實際上都是外來人口在支撐起城市的建設和服務。北京過年的時候,40%的人都離開了,深圳則有50%的人離開,這個時候我們會感覺很不方便。中國的春運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現象,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龐大的春運,這也是不合理的,是值得反思的現象。為什麼進城務工人員要往返幾百上千公里回家,為什麼他們無法在北京、深圳過年?原因就是他們的家庭不能在這里團聚,還有6000萬的留守兒童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一方面是進城務工人員如何真正在城市里待下來,同時也鼓勵更多城市人口能到鄉村去。
放開宅基地流轉,促進城鄉雙向流動與發展
中國城鎮化以來三十年,基本上是農村人往城市走,沒有城市人往農村走的。新型的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未來十年、三十年的特色可能會與歐美發達國家一樣,吸引大量城市人口到農村去、到新型城鎮去、到鄉間田園去。這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需要我們不斷推動的。否則中國的大城市病會不斷蔓延,使得上千萬人受影響,包括水資源、環境、交通壓力等等。所以怎樣疏散城市人口,怎樣讓城市人口去往鄉鎮,是中國未來幾十年要做的。打造中國特色城鎮建設,打造好鄉村建設,甚至開放宅基地、土地流轉,我們需要更多的政策紅利來促進,未來的機會還很多。中國的大城市太多,小城市太少,或者說鄉鎮太少,而且很多鄉村面臨衰敗、人煙稀少,中小城鎮的建設怎樣進一步開放、發展?
我們需要一個大的政策,供給側政策的利好,或者要提供一個新的思路。現在中國的經濟面臨關鍵轉折,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際貿易也在放緩甚至負增長,很多企業面臨經濟下滑。今年第一季度,民營企業投資第一次下降了5%。中國現在面臨經濟轉型的巨大壓力,什麼樣的供給側新政策能把中國推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個方面非常值得我們思考。過去37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有幾次大的政策非常及時並且到位。例如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聯產承包,讓農民承包土地,釋放了中國農民的積極性,從短缺的市場變成了供給的市場,搞活了農村經濟,推動了中國十多年的發展。90年代,城市住房的私有化又是一個大的進程,我們可以自己買房,這樣就釋放了後來幾十年房地產發展的巨大潛力。第三個就是2001年加入WTO,給中國帶來全球化的福利。加入WTO到今年已經15年,中國真正的發展就是在這15年,GDP和國際貿易翻了8倍。所以說每十年就有一個政策紅利。我認為中國下一個政策紅利,可能會出現在新型城鎮化。農村的城鎮化和三億多進城務工人員的紅利要釋放出來,讓他們真正擁有城市戶口。進一步解放市場,包括在政策上的突破,例如放開宅基地的流轉。現在一方面有很多「鬼城」無人居住,另一方面兩三億的進城務工人員居住在城中村,因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沒有能夠啟動的資金。如果能夠放開宅基地流轉,釋放這部分紅利,就能把宅基地集中起來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或者讓城市人口去建設新農村、新田園,這可能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巨大的政策紅利。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研究員黨國英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分析,中國村莊空置面積超過1億畝,現在很多農田都荒廢了無人打理,這是巨大的資源浪費。一方面城市在不斷地膨脹,另一方面城里的人又無處可去。歐美很多發達國家是雙向的城鄉流動,城市既能進去也能出去,但我們現在是只能進城不能出城,而且進城務工人員也享受不了城市里的待遇,成為一個巨大的、隱形的社會問題。90後的進城務工人員住在城市,天天為城市人口服務做建設,卻不能享受城市里的待遇,這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認為需要有一個新的政策來推動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和農村閒置田地流轉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能讓他們真正享受到政策的紅利。大家享受到了城市住房放開的好處,但是進城務工人員仍然是一無所依,他們是最需要政策紅利的,要允許他們把宅基地流轉起來,允許他們把閒置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建設更多的新型城鎮,這個方面非常重要。中國改革開放37年了,要在下一個35年、40年時真正實現中國崛起,成為在世界上受人尊重的國家,我們必須提升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讓他們享受到改革開放的好處,否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會成為中國的大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