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甘英出使大秦給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帶來哪些啟示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4 08:20


有評論指出,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對此,國內外社會的呼應可謂此起彼落,看法亦頗有差別。在香港,盡管特區政府及不少民間組織,尤其專業及商業團體在不同媒體或場合上大力宣揚,但基本上仍出現「商界熱、民間冷」的現象;「民間冷」的其中一些原因,除了對倡議內涵不大了解,亦有不少是對「一帶一路」國家缺乏認識之故,當然亦有人覺得「一帶一路」某些方面的發展,其實並非香港優勢所在所致。最令人擔心的是,社會中浮現一些不容忽略的聲音,覺得香港應該集中資源發展本土,不但抗拒加強與內地經濟的融合,亦覺得香港不應參與「一帶一路」,花太多精力或心血走到偏遠荒蕪之地開拓業務或市場。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聞之乃止 後世嚴批


對於後者的觀點,令我們想起《後漢書》〈西域傳〉「安息條」中,有一段短短不足百字且常為後人忽略的記載,覺得其對今天香港在討論「一帶一路」倡議時甚具參考價值或啟示,值得我們深思細味。該記載如下:

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抵條支(伊朗境內)。臨大海欲度,而安息(伊朗)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簡單來說,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前往接觸羅馬帝國,建立關系,希望藉此開鑿東西交往的道路,這一舉動在那個時代而言無疑十分積極進取,極具視野。可惜,甘英經歷千辛萬苦到了伊朗海旁後,在面對茫茫大海時,顯得束手無策,尤其在聽到當地人提出如欲跨海前往羅馬帝國所會碰到的種種困難後,更動搖信心,打退堂鼓,「聞之乃止」,令那項極具時代意義的使命,或可說極具發展潛力的機遇未竟成功。

對於這宗相去接近千年的事件,熟讀史書,且曾牽頭推動「戊戌維新」重大變革的康有為,每當論及其有辱使命時,總是扼腕嘆息,並帶着恨鐵不成鋼口吻作出如下嚴厲的批評:

甘英愚怯,辜負班超鑿空之盛意。至今中西亘數千年不通文明、不得交易,則甘英之大罪也。其與哥倫布……之流相及何其遠哉?中國人而有此,至今國土不辟於大地,知識不增於全球,遂以一切讓於歐人,皆英輩之罪也。

當然,亦有學者如康有為的學生梁啟超,對於甘英在茫茫大海面前止步,打退堂鼓表示同情和理解,因為甘英乃北方人,一生只在陸地生活,未曾接觸海洋,不熟水性,並認為甘英能從西域跨過重重高山峻嶺,歷盡險境,抵達伊朗本身已極不簡單,算是很有成就了,不應再苛責。

雖則如此,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是,因為甘英在困難面前「聞之乃止」,沒有盡一切努力,再進一步地完成班超交托的任務,令鑿開中國通往歐洲門路的構思淺嘗輒止,而實踐這一壯舉的人,則在數百年後由馬可波羅等歐洲人完成,令中國失去開拓發展的先機,難怪康有為得出「遂以一切讓於歐人」的結論,並留下千古之嘆。

回到當前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並敦促香港應參與其中,發揮本身優勢的問題上,我們要問的核心問題或是要認真的時局是:

一、這一倡議是否善道?由於倡議強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互通互利,而且帶有扶助相對落後國家之美意,加上屬於自願性質,既沒排他性,亦不具強制性,所以無疑屬於助人助己的善道。正因如此,盡管美國及那些以美國為馬首是瞻的國家,現時對倡議仍反應冷淡,甚至表現出狐疑猜忌態度,但到目前為止,批評仍算溫和,可見倡議立意至善,毋庸置疑。

二、這會否成為未來發展大勢?由於倡議既反映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和角色大幅提升下必然帶動區域發展的趨勢,亦切合中國與周邊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在可見的將來,應該成為發展大勢。由是之故,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無論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或是在參與「一帶一路」活動時,均獲得本地及國際社會(尤其商界及專業人士)比預期為好的反應與支持,這可說是得道多助的一個重要腳注。

三、如果我們因為對不少「一帶一路」國家甚少認識,覺得要到那些地方開拓發展很困難,所以寧可不參與,或是選擇放慢腳步,讓別人先行,這樣做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到底是好是壞呢?簡單的答案是,如果不積極參與其中,「聞之乃止」,香港將來可能會如當年的康有為般,回頭看時會留下千古之嘆,因為在全球化年代,不同經濟體競爭極為激烈,尋找新市場、開拓新商機、帶來新互動等成為主流,故步自封必然是不進則退,這樣只會令香港的生存空間日趨萎縮,不利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如果香港參與其中,如何能令其更上層樓呢?毫無疑問,經過百多年的發展,香港積累眾多優勢,例如透明公正與高效的制度,人、貨、資本、信息自由流通,以及對私人財產、人權有充分保障等等;但當前的產業和投資結構等,實在亦有不少局限和問題,急待解決,內部變革與向外推行多元化拓展則應是重大努力方向所在。不過,若是香港形單只影地向外開拓,則顯得力量薄、困難多,而當前的「一帶一路」倡議,則可令香港乘時而起,在向外拓展時達事半功倍之效,可見這一倡議實在亦切合香港經濟更上層樓的綢繆。

知己知彼 成果可待

綜合而言,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雖然存在各種可以預期的困難,但其巨大發展潛能和空間, 又同樣是沒有人會否定的。由於倡議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與互通互利,不具排他性與強制性,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困難,相信能夠克服。由於香港擁有各種獨特優勢,若能積極參與其中,必然能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同時可促進本身的發展與多元化,實在一舉多得。

當然,香港到底可以如何參與其中呢?在參與之前應做好那些研究與了解呢?既掌握本身的優勢何在,又明白人家的專長特質,來個孫子所說的知己知彼,則是重要的切入點,因為這樣才能令我們在踏上開拓發展的道路時,走得更為暢順與得心應手,從而可以取得更豐碩成果。至於有關這方面的分析,則留待我們日後篇章中再逐點闡述說明。(文章來源:hkej)

作者鄭宏泰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陸觀豪為退休銀行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