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欄:市場是理性的 可惜英國選民正相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8 09:52
(圖:AFP)
二十二年前的6月,美國正為在朝鮮半島動武做著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北韓不斷擴大自己的核武項目,促使時任總統比爾·柯林頓下令加強戰備。與此同時,華盛頓還在聯合國安理會展開游說,希望爭取到足夠的票數對平壤政權實施經濟懲罰,而後者不甘示弱,反復宣稱制裁之舉即為「宣戰」。在這種形勢下,任何投資者都能預見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沒錯吧?
但是,金融市場又是如何正確地預見到雙方這種劍拔弩張不會真的導致開戰呢? 同樣,他們又是怎樣料到1995年魁北克獨立公投、2010年歐元危機、2011年美國舉債上限危機、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以及2015年希臘債務危機的結果呢?或者這麼說,如果這一切都易如反掌,那麼這次市場怎麼就沒能洞悉英國在公投中脫離歐盟的可能性呢?
今時不同往日。選民跟選出來的官員不一樣,他們之中太多的人被自豪感沖走了理性。周四投票結束不到一小時,英鎊就從1.48大漲到了1.50,因為市場普遍預計英國人民會認同各國元首政要、財金首長、商界領袖以及經濟學家們的共識,為留在歐盟投下一票。市場認為,英國會選擇留下,因為這對於英國而言是最理想的結果。然而他們錯了。
當開票結果開始顯示「脫歐」陣營領先於「留歐」時,市場顫慄了。彭博數據顯示,價值數百億英鎊的資產蒸發了。這樣的恐慌說明,結果是投資者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英鎊重挫了創紀錄的8.05%,跌到了31年來的最低點。
過去35年來市場十多次成功測算出了民主政體想方設法尋求和平與穩定的概率,1994年北韓戲劇性的那一幕只是其中重大事件之一。南韓綜合股價指數在柯林頓總統6月16日下令加強軍事準備之前重挫,但在各方達成外交協議前幾天就開始大漲,當年的表現在亞洲首屈一指。若以美元計算,南韓股市的漲幅甚至更大,反映了韓元當時對其所有對手貨幣的強勢。
同樣的預見(或者說理性)也表現在了去年的希臘事件中。自2007-8年金融危機以來,對歐盟、歐元及希臘生存能力的懷疑從未消失。2010年的前5個月,歐元兌美元就跌掉了約13%,當時關於這個16個國家組成的歐元區注定會走向失敗、難逃解體厄運的各種揣測甚囂塵上。到2012年5月之前,希臘基準10年期國債殖利率已達到了相當於1美元30美分,不少人預計希臘政府會違約。
然而,並不受制於意識形態、但的確為相對價值提供每日參考價的市場卻並不買賬。2010年的下半年歐元大漲了9.4%,此後到2015年收官時又升值了11.9%,那時歐元區的成員國還擴大到了19個。去年,希臘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很快就要退出歐元區的各種報道再次占據了媒體頭版頭條,投資人喬治·索羅斯發出了希臘就要完蛋的預言。不過這次,希臘基準國債的殖利率再也沒有接近過2012年觸及的30%,而是在7%到18%之間盤整。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7月到年底,受到歐元保護的希臘債券脫穎而出,成為了全球最佳投資標的。
市場通常偏於理性,哪怕在民選的官員們失去冷靜的時候亦是如此。2011年整個7月,共和黨人掌控的國會拒絕提高美國舉債上限,將整個國家推到了違約的懸崖邊。投資者認定議員們不會真的將威脅付諸於行動,他們押對了;國債殖利率從當月的2.65%跌到了2.56%,一年後進一步降至2.34%。2011年6月以來,投資者在美國國債上獲得總回報率為18.7%,同期全球主權債券回報率為7.1%,德國國債為1.8%,投資級公司債券為14.3%。市場對於1995年魁北克獨立公投及不久前類似的蘇格蘭公投也都做出了準確的解讀,預計選民會做出理性的選擇。
然而,英國就是否脫離歐盟所舉行的公投與現代史上其它事件不可同日而語。投資者沒有想到的是,大多數投票者選擇了一種令英鎊立刻陷入前所未有的萬劫不復境地的結果。這種源自於自滿和一廂情愿思維方式的誤判,其後果之嚴重,在短短幾分鐘之內便一目了然。6月24日英鎊的單日跌幅創下1980年以來之最,8.05%的損失幾乎是1992年9月16日所謂「黑色星期三」的兩倍,當時保守黨政府在索羅斯為首的投機者一浪接著一浪的押注下被迫宣布英鎊退出歐洲匯率體系。周四公投給英鎊造成的損失也達到了1981年以來最黑暗的8個交易日中任何一個的兩倍以上。彭博數據還顯示,英鎊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貶值約13%,超過了此前任何貨幣貶值的幅度。
英國公投的結果和當年的朝鮮半島危機無疑都是各自十年中的裡程碑式事件,在此期間市場證明了自己是最為可靠的領先指標。周四公投開始之時,英鎊成為了英國會選擇留在歐盟之中最為有力的佐證。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當時英鎊在今年來交投最活躍的31種貨幣中漲幅第二大。
投資者還沒有能從錯愕之中走出來。面對全球化、城市化和氣候變化等21世紀的挑戰,資本主義和自由貿易難以避免地同民主聯繫在了一起。然而在身為全球國際貿易和市場燈塔的歐洲,資本主義和自由貿易本身卻陷入了困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曾發出這樣的的感慨:「歐洲處處燈滅,我輩此生不復見燈明。」-一個多世紀以後的今時今日,他的話卻依舊字字如雷。
(本文Shin Pei亦有貢獻)
(Matthew Winkler是彭博新聞社榮譽總編。本專欄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伙企業及其股東的觀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