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你所不知道的大型現代山歌音樂劇~《風雨白石龍》6月30日保利首演!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01 07:00


山歌一唱春水長呀……

高揚綿長的客家山歌,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75年前的深圳白石龍村——抗戰時期,一出以深圳白石龍村為中心的「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歷史事件震驚中外。

如今,在龍華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大力支持下,民治黨工委辦事處聯合新區有關部門傾力打造,牽手國家一級導演、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梅曉、梅州市梅縣山歌劇團演藝有限公司打磨多時的大型現代山歌音樂劇《風雨白石龍》即將於6月30日在深圳保利劇院進行首場公演,這是新區為建黨95周年呈現的一份文藝鉅獻。
反映1942年香港淪陷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紅色題材的大型山歌音樂劇《風雨白石龍》6月22日在廣東省梅州市完成試演,經國家和省市各界專家專題研討後,正在進行首演前的最後修訂。目前,深圳首演檔期排定於6月30日深圳保利劇院啟幕獻演。

大型山歌音樂劇《風雨白石龍》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占香港,致使大批文化名人、愛國人士以及反法西斯陣營國際友人共2000多人身陷險境,我黨為營救這批仁人志士,由周恩來親自指揮,組成以廣東東江抗日游擊隊為主體的營救隊伍,以深圳白石龍村為中心,成功策劃實施了震驚中外的「勝利大營救」歷史事件。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梅曉擔綱編導,由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山歌劇團近40名演員排演,經過近兩年打磨,成為一出融合了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嶺南風情文化的精品劇目。

6月22日在梅州試演後的專家座談會上,來自全國和廣東省、深圳市的各界專家對劇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劇填補了「文化名人大營救」歷史事件藝術呈現形式空白,故事上有創意,藝術表達有創新,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劇作。龍華新區有關領導表示,該劇在深圳首演後,將繼續吸納各界專家意見建議,精打細磨,為「文化名人大營救」輝煌黨史事件打造經典藝術品。01

重返白石龍1942

白石龍

白石龍大營救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

抗戰時期,日本侵略香港致使中國文化名人和愛國人士以及反法西斯陣營的國際友人共2000多人身陷港九險境,中國共產黨為營救這批仁人志士,組成以東江縱隊為主體的營救隊伍,以深圳白石龍村為中心,成功上演一出震驚中外的「勝利大營救」的歷史事件。

這樣的傳奇歷史背後,發生了什麼?

日軍占領香港

1941年,香港淪陷。在港文化人感覺到了生命威脅。不管住址怎麼換,他們都很難離開香港。此時,近千文化人似乎只能在「孤島」中坐以待斃。

游擊隊員護送被營救出的文化人轉移

在東江抗日游擊隊的掩護下,文化人開始偷渡離港。經過幾十里路的行走,文化人們來到白石龍村。

當年的白石龍村

白石龍當時屬於游擊區,但10公里外就是日軍警戒線。當時全村人口不足200人,幾批文化人先後到達,如果住在村子里,很有可能暴露。所以,第二夜,他們就走進了深山之中。

文化人和游擊隊員在深山密林里

這場「文化名人大營救」,歷時11個月,數個省市的地下組織和廣東抗日游擊隊伍參與其中,共搶救800多名文化人。他們無一人被敵人截獲,無一人死傷。

這場大營救行動,無愧於茅盾後來的褒揚——「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02

白石龍親歷者講述往事

提起黃忠元這個名字,很少會有人認識這個深圳白石龍的普通97歲老人。但如果回到75年前,「鄒韜奮、茅盾、胡風、戈寶權」等這些在新中國文化史上都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人士,卻都曾與黃忠元有關。這是一個關於深圳白石龍一群「土八路」與「文化人」之間的偉大營救故事。

牆上是黃忠元婆婆的相片,她說當年很時興她戴着那頂黑布帽,後來不少文化名人也是戴着黑布帽離開白石龍的,一來遮陽擋雨,二來便於掩飾掩護。

說起為什麼要加入游擊隊,黃忠元老人說,當時家里的男人都是游擊隊隊員,作為家屬,她也就很自然地要為游擊隊出力。老人說,那一段時間,她們經常翻山越嶺擔着柴去深圳東門或者龍華的集市去賣,然後換回游擊隊和文化名人所需要的很多藥品、繃帶、鹽、柴魚等重要物資和生活用品。緩慢的回憶中依然充滿了深情,仿佛又回到了75前的烽火歲月。

營救中,忠元婆婆和村里的女人夜里在家煮飯,早上送到山坳草寮給被營救者吃,飯菜放在草寮前就走,不會多問多說話,被營救者離開後,走進草寮,才看清里面的擺設和布置,此後她通過圖片才了解到,自己做的飯菜正有茅盾等文化名人吃過。

97歲的黃忠元如今仍然在白石龍生活,每天早上八點,她都會准時出門散散步。穿行於鱗次櫛比的住宅樓群間,看着地鐵在高架橋上飛馳而過,黃忠元會感慨,動盪、艱苦的年代里從來沒想過日子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1941年,她擔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的交通員。黃忠元的娘家在香港元朗,組織上安排她到元朗十八鄉,將大批槍支秘密運回白石龍。每支槍重7斤半,她一次可以挑8支步槍,長途跋涉運回游擊區。大營救中,她和村里的一些女人夜里在家煮飯,早上送到山坳草寮給大家吃,放在草寮前就走,不會多問多說話。文學家胡風在回憶錄曾寫道,「這住處正在茂密的樹林里,避開了通山的路,很是清靜。有專人負責買米買菜做飯。吃得不錯,每天總有一大碗青菜和別的什麼菜,後來聽說我們把物價都吃貴了。」

每次進入大營救陳列室,蔡啟培老人(80歲)、黃忠元老人(97歲)看着自己的「威水史」,無比自豪,他們希望子女們記住這段歷史。

「雖然條件艱苦,但村民都很齊心,保護着游擊隊隊員,支持抗日行動。」

蔡啟培談道,那時村民會幫游擊隊隊員把槍藏在家中爐灶下,再鋪上禾杆,不讓日軍發現。日軍要抓游擊隊員時,有村民馬上站出來,認游擊隊員是自己的兒子。蔡啟培說,正是村民齊心抗日的「傳統」,在文化名人、愛國人士來到時,村內沒有走漏出任何消息。

1941年,忠元老人擔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的交通員。忠元老人的娘家在香港元朗,組織上安排她到元朗十八鄉,將大批槍支秘密運回白石龍。每支槍重7斤半,她一次可以挑8支步槍,長途跋涉運回游擊區。

如今,75年過去了,白石龍村當年參與、親歷大營救行動的村民大多已經離世,仍健在的也到耄耋之年,歲月風霜染白了雙鬢,刻下滿臉的皺紋。蔡啟培老人(80歲)、黃忠元老人(97歲)、蔡興富老人(87歲),當年因為條件的原因,老人們幾乎都沒上過學,也不太懂得他們所營救的這些人究竟對於新中國文化事業意味着什麼。但正是這樣一群深圳白石龍的「土八路」們成功營救了另一群新中國的「文化人」。

試演劇照

《風雨白石龍》取材於「文化名人大營救」事件,該劇共分九幕,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編織了東江縱隊戰士沈力、白潔、玉蓮、曾強等一批抗日戰士,冒着生命的危險,深入虎穴,不惜代價營救抗日將領趙國浩、文化名人夏風、夢蝶等一批愛國志士的故事,着力描述黨領導下的抗日游擊隊和文化名人以及愛國志士在風雨面前擯棄前嫌,相濡以沫,同舟共濟的感人故事。

《風雨白石龍》精彩看點別錯過

音樂劇《風雨白石龍》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加入本土題材,融合了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嶺南風情文化,以各種感情碰撞展現劇情,融入各種藝術形式打造這部音樂劇。

這將是一出藝術上有新意,故事上感人,立意上謳歌抗日英雄無私且充滿「正能量」的劇目。同時,這部劇將獻禮建黨95周年。

音樂劇《風雨白石龍》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編織了以東江縱隊戰士沈力、白潔、玉蓮、曾強等一批抗日戰士,冒着生命危險,深入虎穴,不惜代價營救國民抗日將領趙國浩、文化名人夏風、夢蝶等一批愛國志士的故事。

故事着力描述抗日游擊隊和文化名人以及愛國志士在風雨面前擯棄前嫌,相濡以沫,同舟共濟的感人故事,他們深情演繹、扣人心弦的劇情打動着現場的每一位觀眾。

「這樣的音樂劇讓人耳目一新,不僅融入了客家山歌音樂元素,還融入了抗戰歷史題材,感覺很贊!」觀看試演後的觀眾古女士說道。「這部音樂劇對我們年輕人觸動很深,提醒着我們時刻不能忘記這段歷史!」年輕小伙子李先生激動地說。

試演結束後,現場舉行了專家座談會。該劇的導演梅曉表示,自己的父親是一名抗日戰士,所以他對抗戰題材的歷史劇有特殊的情懷,歷史出身的他也仔細研讀了許多白石龍文化大拯救的歷史資料,「我抱着尊重歷史、尊重藝術的態度做這部劇,希望這部劇能夠走得更遠,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段歷史,感染更多的人。」梅曉說道。

會上,來自戲劇、音樂、舞美設計等領域的專家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建議,對這部劇寄以厚望,希望這部劇拓寬生命,讓更多的人看到。

《風雨白石龍》為何能深深打動觀眾,有哪些情節激盪人心、讓人落淚,又有哪些情節讓人跟着心驚膽跳,西方音樂劇和本土客家山歌碰撞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小伙伴們是不是很期待呢?6月30日晚8點,走進深圳保利劇院首場公演現場將會有答案!

來源:綜合龍華新區媒體人聯合會媒體報道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