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余棟:共享金融的典型形式是P2P和互聯網眾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23 08:58
“共用金融是去中介化的過程,其典型形式就是P2P和互聯網眾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昨日稱。
他是在“中國共用金融50人論壇”吹風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所謂“共用金融”的內涵,是指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共用經濟的發展潮流必然滲透到金融領域,從而使傳統金融向“共用金融”發展。所謂“共用金融”,借鑒Nancy Koehn共用經濟的概念,就是金融資源的供需個體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構筑的現代資訊技術平臺實現金融資源與服務的直接交易系統。
近年來,以共用經濟為特點的交叉型業態,讓人們在艱難的經濟復甦中,看到了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共用經濟以資訊化技術手段和渠道為橋梁,公眾更加平等、有償地共用一切社會資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經濟紅利。
分享經濟、共用經濟的演變,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包容式發展、共贏式發展提供了革命性的前瞻。
鑒於此,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率先提出了“共用金融”的理念。作為“共用金融”理論的首次提出者,姚余棟和楊濤都表示,共用金融與共用經濟密不可分,也給今後金融的自我完善和創新提供了一條“通往理性繁榮之路”。
姚余棟認為,“共用金融”包括三個層次,即居民、企業等金融資源的供求個體間的金融共用;居民、企業等金融資源的供求個體與金融機構間的金融共用;金融機構間的金融共用,包括同業的和跨業的。
作為全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共用金融涵蓋了金融市場化、金融服務實體、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等一系列金融演進方向和理念,也是適應后工業時代和消費者主權社會特點的“小、眾、美”金融。與當前如日中天的互聯網金融相比,共用金融更體現了長期、深層的金融模式與功能變革。
在經濟、金融發展日益繁復的今天,很多工作或問題的解決,除了依靠政府規劃和行業、企業的克服外,還需要民間的、中立的、公正的、多專業的論壇組織參與甚至主導。伴隨共用金融理念的提出和突破,只有“海納百川”的開放型、包容性、多元化的金融平臺,才能適應新經濟時代的需要。“中國共用金融50人論壇”即定位於此。
該論壇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作為學術支援單位,《當代金融家》雜志、中關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聯合發起,論壇成立大會即將於10 月底在京召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