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民幣2年內料成全球第3貨幣 籲建陸台港澳大中華貨幣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25 07:55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6》發佈會現場。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24日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6》指出,人民幣有望在2年內超越日元和英鎊,成為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全球第3大貨幣。目前,中國在經濟實力、貿易地位、幣值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這幾個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方面表現不錯,但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宏觀管理能力可能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短板。《報告》同時建議,在構建人民幣「國際大循環」機制時,目前應以香港為中心,未來可致力於構建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大中華貨幣區。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自2012年開始每年定期發佈《人民幣國際化報告》。該研究所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表明,2015年末該指數在3.60,5年間增長逾10倍,預計人民幣有望在2年內超越日元和英鎊,成為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全球第3大貨幣。
《報告》認為,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高,加入SDR貨幣籃子後或將開始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從當前「貨幣政策部分獨立+管理浮動匯率+有限資本開放」的宏觀金融政策組合,轉向「貨幣政策獨立+浮動匯率+資本自由流動」過渡。這意味着在宏觀管理方面,中國已經進入政策調整的敏感期。
在人民幣匯率方面,《報告》指出,當前人民幣匯率決定因素發生明顯變化,長期匯率由基本面決定,短期匯率波動主要受跨境資本流動衝擊和其他國家政策溢出效應的影響;而隨着匯率靈活性加大,匯率波動性對經濟增長穩定性的影響程度顯著提高。
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面,《報告》指出,「8.11 匯改」之後,中國資本市場價格、槓桿率和跨境資本淨流入之間的關係,由之前的單向驅動關係變為循環式的互動關係,短期資本流動衝擊足以影響到資本市場的價格和槓桿水平。國內各個金融子市場之間、境內外金融市場之間的資產價格聯動性和金融風險傳染性明顯提高,對跨境資本流動的衝擊更加敏感。
因此,《報告》建議,在新形勢下,應該高度重視大規模短期資本流動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宏觀政策調整不能急於求成,要在本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監管部門做好應對國際資本衝擊的充分準備以後才可放開匯率和資本賬戶,同時必須加強全口徑資本流動監測。央行應被賦予更多的保障金融穩定和加強金融監管的職能。
此外,《報告》認為,在構建人民幣「國際大循環」機制時,目前應以香港為中心,通過「滬港通」培育人民幣國際資本市場,建立資本項下的人民幣海外循環機制。而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可致力於構建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大中華貨幣區,將人民幣周邊化作為階段性的戰略選擇。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