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在中國發展史:在政府監管與刷單欺詐中突出重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1 18:10
導語:《金融時報》網站今年6月刊文稱,Uber顛覆了全球的出租車和交通行業。然而在中國,在爭奪市場份額的過程中,Uber一年的虧損達到10億美元。
以下為文章全文:
在Uber的廣州辦公室里,員工們笑着逗小貓。這是只害羞的小家伙,經常躲在家具下面。她的名字叫作「千萬輛」。對這個小家伙來說,這個名字顯得很霸氣。不過,這里是Uber。即使是辦公室里的寵物,理想也不可或缺。
30多歲的克麗奧·沈(Cleo Sham)表示:「這代表了我們的部分目標。」在她的幫助下,擁有1200萬人口的廣州已成為Uber全球最繁忙的城市。在她1年半加入之前,廣州辦公室還只有180平方英尺(約合16.7平方米)。
克麗奧·沈表示:「我們3個人不分日夜擠在這個房間里。」她參與過發傳單,電話營銷,以及布置展台。在廣州,當時沒有人聽說過Uber。她接觸到的許多人常常把Uber的中文名優步與視頻網站優酷弄混。根據她的回憶:「許多人對此持懷疑和抗拒的態度。」
品牌認知已經不再是個問題。目前中國已成為Uber最大的市場,以周訂單量來看占Uber整體業務的超過1/3。中國是Uber最重要的賭博,也是Uber最困難的市場:Uber在這里的虧損比全球任何其他市場都要多。去年,Uber在中國市場的虧損超過10億美元,而今年的虧損預計將同樣高。在中國,Uber需要與本土競爭對手滴滴出行搶奪市場份額。
征服中國市場的意願直接來自Uber現年39歲的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他的個人風格定義了Uber的崛起。6年前,卡蘭尼克與好友加萊特·坎普(Garrett Camp)在舊金山共同創立了Uber,他們設想了一款能打來高端轎車的手機應用,而用戶只需在手機上按下一顆按鈕即可叫車。自那時以來,Uber已成長為個人用車服務,變革了全球的出租車和交通出行行業。
Uber目前在全球68個國家開展業務運營,但中國的情況很特別。32歲的Uber亞洲運營總監艾倫·佩恩(Allen Penn)表示:「卡蘭尼克個人為了Uber在中國的成功所做的投入要遠大於其他國家。」去年,卡蘭尼克在中國度過了近5天時間。在其他國家,Uber聘請了來自本地的CEO,而在中國,卡蘭尼克親自扮演了CEO的角色。
Uber在中國的冒險從3年前開始。當時,卡蘭尼克、佩恩,以及其他幾名高管坐在一起,試圖研究,Uber如何避免犯下其他外國科技公司在中國的失誤。大部分硅谷科技巨頭,無論是Facebook、谷歌還是亞馬遜,在中國都未能成功。有些公司的原因是不適應監管,而另一些公司則是因為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不過,Uber一直認為,該公司有着獨特的地位。卡蘭尼克表示:「我們喜歡追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這方面的嘗試難度很大,但這件事也令人非常興奮。」
在Uber看來,中國市場的戰略與其他地區都有所不同。Uber成立了一家獨立的中國實體Uber中國。這家實體既可以吸引本地投資者,也可以獲得Uber全球的支持。Uber全球持有Uber中國的很大一部分,但數量未知的股份。Uber希望,成立一家獨立的中國公司將有助於避免外資公司可能遭遇的問題。
在起步之初,Uber的規模不大。Uber的員工只有100多人,在10個國家開展經營,僅僅只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投資。當時無人料到,Uber會成為一家全球規模的打車應用巨頭。目前,Uber已成為有史以來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在非公開市場的估值已達到625億美元。本月早些時候,Uber宣布獲得了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的35億美元投資。此外,Uber還在研究進行最多20億美元的債務融資。這將使該公司的融資額超過130億美元。
卡蘭尼克今年1月在北京表示:「我們想進軍中國,而人們認為我瘋了。或許我們仍是如此。」
避免重蹈覆轍
Uber試圖避免重蹈其他美國科技公司在中國的覆轍。Uber在中國的競爭對手最初只提供傳統的出租車應用。2013年,中國兩大出租車應用滴滴和快的的規模還很小,商業模式與Uber並不相同。
不過,隨着滴滴和快的的發展,兩家公司爆發了激烈的競爭,向出租車司機和乘客提供了巨額補貼,以爭奪市場份額。當時的補貼額度很高,因此催生了所謂的刷單現象。在滴滴和快的的推動下,中國隨後成為了全球最不理性的打車應用市場。而在Uber加入之後,游戲規則開始逐步確定。
從交通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中國市場有着很大的變革空間。隨着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數億人口在過去20年中流入新的城市,但交通出行的發展並未跟上這一步伐。出租車的發展速度遠遠低於經濟增長,因此在很多城市里出租車一車難求。交通堵塞和污染隨之而來,而Uber表示該公司可以協助解決這些問題。
Uber於2014年2月在中國正式推出服務,最初在3座城市,包括上海、廣州和深圳推出了豪華轎車服務。然而,Uber遇到了許多困難,例如Uber使用谷歌地圖去定位司機和乘客,但谷歌地圖在中國無法訪問。因此,Uber被迫重新設計了軟件。2014年秋季,Uber推出了低價服務人民優步,任何人只要通過了司機背景調查即可在Uber平台上出車。到2014年底,Uber在中國分享出行市場的份額為1%。
與此同時,滴滴和快的在補貼大戰中逐漸走到了一起。2015年2月,兩家公司宣布了合並。
目前,滴滴是中國規模最大、資金最充足的分享出行公司。去年,滴滴完成了20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阿里巴巴,以及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近期滴滴又完成了一輪45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苹果。此外,滴滴還完成了28億美元的債務融資。
滴滴已在中國的400多座城市開展業務運營,並在其中的一半城市取得盈利。Uber最初專注於中國的大城市,而目前已經覆蓋了50座城市。該公司的計劃是到今年9月覆蓋120座城市。
2015年的並購帶來的直接結果之一是,滴滴和快的減少了對出租車的補貼,轉而專注於專車市場。新公司對專車的補貼開始增長。今年前5個月,合並後公司這方面的成本達到2.7億美元。
對補貼的利用沖擊了Uber的商業模式。通常情況下,Uber會在乘客支付的車費中提取25%的分成,並將剩余部分支付給司機。由於Uber並不直接雇傭司機,也不擁有汽車,因此成本很低。然而在中國,Uber向司機支付的費用達到乘客車費的數倍。這意味着,對於大部分出行訂單,Uber都在虧錢。中國其他打車應用也在采取這樣的策略。
滴滴和Uber相互譴責對方推動了補貼大戰。實際上,補貼已成為中國打車應用市場的一大特色。卡蘭尼克表示:「Uber並不希望做這件事,但我們在中國排名第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得不做,以跟上市場第一。」
與此同時,滴滴則表示,該公司的補貼完全是防御性的。滴滴副總裁朱景士表示,在競爭對手補貼較少的城市,滴滴「盈利情況不錯」。「事實情況是,補貼被提供給了低質量的用戶和司機體驗。」他並未指名道姓地提到Uber。
實際上,補貼是有害的。這不僅導致公司的現金不斷消耗,也掩蓋了市場真正的供需情況。Uber亞洲的佩恩表示:「你可以在某一城市投入巨資並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是不真實的。你想要買市場份額,但實際上這只是租,而不是買。」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