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達專欄】八年央行極端寬鬆政策走到盡頭?!
呂忠達 2016-08-10 10:20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仍是圍繞在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即將卸任的印度央行總裁拉詹,他在ㄧ場演講中提到:「各國中央銀行的寬鬆政策,對於刺激國內的需求,幾乎沒有效果。.....我們已經接近寬鬆貨幣政策的極限了。」由於拉詹在央行總裁任內政績卓著,也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首席經濟學家,以及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終身職教授,被評比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思想家之一,因此他的這項論斷值得探討。
自2008年次貸金融風暴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經濟復甦腳步蹣跚,成長緩慢。由於主流意見認定在零利率下,寬鬆的貨幣政策是正確的藥方,因而每當經濟復甦動能不如預期,便判斷是因為時間不夠,力度不足;主要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不斷被延續下去,力度也不斷被加大,造成由「長期寬鬆」,到「更長期寬鬆」,進而到「永遠寬鬆」。
原本主要央行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挹注資金,刺激經濟成長,並避免陷入通縮的困境。但是,八年的歷程走下來,似乎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走到了盡頭。即使利率再低、信用再寬鬆,大企業寧可滿手現金,還是不願意增加借貸;民眾預期未來經濟前景不佳,仍然繼續勒緊褲帶過日子,明顯落入經濟學界所講的「流動性陷阱」與「節儉的矛盾」之中。央行實施多年的極端寬鬆貨幣政策,對於拉抬經濟與物價,確實如同拉詹所說的:「幾乎沒有效果」。
以日本為例,央行總裁黑田東彥自2013年上任以來,配合安倍政府的「三支箭」戰略,採取激進的寬鬆貨幣政策,短短三年時間,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膨脹ㄧ倍。元月下旬,更對金融機構在央行部分超額準備金,實施負0.1%的負利率政策。
但是,縱使做了這麼多努力,日本2%的通貨膨脹目標,不但始終未能達成,還陷入到物價下跌的通縮隱憂中,經濟成長也看不到曙光。黑田總裁雖然不斷強調:這些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經對實體經濟產生正面效果,但已有經濟學家指出,日本中長期達到2%的通膨目標區,根本是「一個謊言」。
在這八年的時間裡,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做法與節奏,始終都充滿爭議,最典型的就是美國聯準會的鷹派與鴿派之爭。聯準會已成立102年,其所聘用的財經博士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機構。或許,我們覺得它在貨幣政策方面,應該游刃有餘,駕輕就熟,但實情並不一定如此。葉倫主席自己也承認,決定利率有時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她曾表明在決定政策立場時,一開始就要認識到我們對經濟動力,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理解存在侷限。
再者,過去幾十年來,國際間許多傑出的貨幣理論學者專家,競相發表研究成果,試圖徹底釐清貨幣影響經濟的機制與管道,尤其是貨幣政策的多重傳導機制,進而為央行貨幣政策的制定,指引出一條明路;但迄今為止,仍然存在許多未知與混沌,顯然探索貨幣理論與政策的本質,仍有待後輩繼續努力。
八年來,在全球經濟復甦的進程中,主要央行確實扮演了強勢主導的角色,只是目前央行已經被牽扯進了太多的政策任務,它無法解決經濟環境中的結構性問題。畢竟,一個國家潛在的經營成長率,是勞動人口成長率,以及生產力成長率的總和。央行在這些事情上,所能夠發揮的功用實屬有限。
綜言之,央行極端寬鬆的貨幣政策,只能買到「時間」,是一項過渡性的措施,但買不到「解方」。各國政府應痛下決心,在財政、就業、產業創新等領域著手,積極推動結構性改革才是正辦。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