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革命顛覆金融業 銀行價值要看基本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1 13:30
有評論指出,區塊鏈(Blockchain)革命對銀行等中介機構有深遠影響,無獨有偶,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CMA)周二公布,從二○一八年起,銀行必須與第三方分享客戶資料,讓消費者得以透過單一應用程序(App)管理在不同銀行的賬戶,並就銀行提供的同類型服務進行「格價」。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區塊鏈乃顛覆性科技,隨着其應用日趨普及,銀行若不順應潮流,在轉變中建立新的營運模式,遭淘汰恐怕只是遲早問題。反觀英國CMA的計劃,着眼點是提升銀行業競爭和服務質素,並沒有「去中介化」之意。
然而,不管是港府金融科技督導小組領軍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口中的「後發先至」,借助區塊鏈扭轉香港在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上被視為落後的局面;抑或英國當局推動的單一App管理所有賬戶計劃,政府的意圖都是爭取於金融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不論銀行「喜歡」與否,金融業出現翻天覆地的變革,勢在必然。
區塊鏈技術日趨成熟,英倫銀行已就推出類似比特幣(Bitcoin)的「電子英鎊」(electronic pound)發表過多份研究報告,雖仍在「紙上談兵」階段,惟假以時日,難保不會付諸實行。到了那天,區塊鏈革命非但有可能令銀行的金融交易中介角色消失,作為金錢的托管人(custodian),銀行亦不再無可取代。
正如《信月》所言,後金融海嘯時代,民眾對銀行的信任今非昔比,用家講求獨立自主,不想依賴中間人。想深一層,今天那麼多人願意「貼錢」買政府債券,明知持有至到期取回的本金少於買入價,也要爭相把錢「泊」進國債,原因雖不一而足,但投資者重視「資本歸還」(return of capital)多於「資本回報」(return on capital),寧可「蝕少少」亦要確保資金安全,跟「後金融海嘯時代民眾對銀行的信任今非昔比」焉能無關?
顯而易見,不論用家對銀行的觀感和信任度,還是科技發展的大氣候,銀行皆面對前所未見的困局;這還未計金融海嘯後監管要求日益嚴格,大大加重銀行經營成本和受罰風險。
本周一,德意志銀行和瑞信被剔出歐洲STOXX 50指數,理由是其市值隨股價不斷萎縮,已失去「藍籌」資格。德銀和瑞信股價今年以來齊挫近半,當中德銀與二○○七年峰值相比,跌幅達九成;瑞信五十步笑百步,同期下跌八成半!
銀行之苦有目共睹,有趣的是,報道金融科技發展不遺余力的大不列顛著名財經刊物MoneyWeek,於最新一期以封面故事規格,給予英國四大銀行——滙豐控股、萊斯、巴克萊和蘇格蘭皇家銀行——正面評價。
港股近期走勢悅目,與英國公投脫歐造成短暫悲觀的低位比較,恆指升幅略超一成;同期滙控股價漲近兩成。換句話說,「大笨象」今回非但明顯跑贏大市,亦是恆指過去七周升勢的一大功臣。
個股表現向來不屬「社評」討論范疇,但以MoneyWeek對金融科技的熟悉,不可能不了解銀行面臨的巨大挑戰。該刊在這樣的背景下仍肯定英國四大銀行的投資價值,必有在其眼中「無可抗拒」的理由。同一道理,滙控股價走俏,集團回購股份計劃備受市場歡迎,應該不是唯一甚至最重要的原因。
區塊鏈革命來勢洶洶,銀行能否在中介人與托管人角色同時式微下重新定位另覓功能,非一時三刻可以說准。再者,隨着區塊鏈技術不斷找到突破口,Facebook、Uber、Airbnb等如日方中的科技界新貴,難保不會步銀行後塵,成為下一批被顛覆的「商業平台」。從這點着眼,有哪個行業能在區塊鏈引發的范式轉移中「獨善其身」?
簡單點看,英國四大銀行中體質最弱、至今仍未擺脫「國有化」狀態的蘇皇,資產負債表規模已重返二○○三年水平,與二○○七年金融海嘯前高峰期相比,只及當時的三分之一。蘇皇「衰嘢」倘呈現了七七八八,滙控年底前完成回購二十五億美元股份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仍高企百分之十二點六,投資價值獲重估,不足為奇。(文章來源:hkej)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