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修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徐一睿撰文指出,在推出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後,如果安倍經濟學仍無起色,日本還有什麼宏觀經濟手段可以使用?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幾年過去了,安倍經濟學效果如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今年參議院選舉中提到「安倍經濟學沒有失敗,我們必須將安倍經濟學推行下去」,日本銀行購入了大量的國債來推動超量化貨幣政策。但安倍經濟學所謂的政策目標,2年內實現通脹率2%,名義經濟增長率3%,可以說完全以失敗告終。筆者在2013年即在公開采訪中表示,「沒有真正經濟增長支撐的通脹預期不可能持久,特別是在居民收入沒有增長的前提下,2%的通脹率幾乎無可能實現。」
首先來看一下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關於2%的通脹率目標。在最近的三年里,通脹率目標實現期一而再再而三的共4次往後推移。從數據上看,企業物價指數同比連續14個月,環比連續12個月下跌。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基本在0點周邊徘徊。 再看一下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安倍自民黨上台之前民主黨執政的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中,雖然其經濟政策備受以安倍為首的自民黨指責,但至少此間三年日本的實際GDP平均增長率依然可以達到1.7%,但在安倍上台後的三年里(2013年至2015年)日本的實際GDP平均增長率僅為0.6%。如果剔除掉消費稅增稅前的提前消費,日本的實際GDP增長率基本為0,甚至可能已經出現負增長。 此外,名義GDP的增長目標也根本沒有實現。2013年僅為1.7%,2014年為1.5%,2015年為2.2%。2015年9月24日安倍首相在原有的安倍經濟學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三支箭,其中的一支箭指出到2020年日本的名義GDP將達到600萬億的GDP,到2020年實現突破600萬億,日本每年的名義經濟增長率需要超過3%。按照日本內閣府的模擬計算,日本在實現2%的通脹率的前提下,2017年消費稅增稅導致名義經濟增長率下降為2.4%後,2018年上調為3.9%,此後日本將維持3%以上的名義增長率。先不說日本能否實現2%的通脹目標,日本泡沫經濟崩潰至今,3.9%如此之高的名義經濟增長率就從來沒有出現過。安倍經濟學提出的目標充其量只能說是畫餅充飢。 最後看一下日本的實際工資增長情況,民主黨政權時的2010年為1.3%,2011年為0.1%,2012年為-0.9%,3年累積為上升了0.5%。而開始安倍經濟學以後,2013年為-0.9%,2014年為-2.8%,2015年為-0.9%,3年累積實際工資下降了4.6%。 可以說安倍執政的這幾年里,雖然所謂的安倍經濟學已經徹底失敗,但是安倍政權非常善於通過媒體宣傳其提出的所謂的安倍經濟學,安倍經濟學一詞在日本已經深入人心。 我們可以看到兩年前實施的日本眾議院大選也好,前幾天剛結束的參議院大選也好,安倍領導的自民黨發表的政治公約中,安倍經濟學都被刊登在最醒目的地方。而在各地的選舉演講中,包括安倍首相在內,所有的自民黨候選人都會把演講時間大量的用於解說為什麼日本需要推進安倍經濟學,不斷表示安倍經濟學並沒有失敗,現在是走向勝利的關鍵時刻,如果不將安倍經濟學進行下去,日本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但只要選舉一結束,議會中的實際議題,馬上就會被轉移到幾乎在自民黨的政治公約中找不到的被放在最不起眼頁面上的修改憲法的討論中。 此外,日本的主流媒體則成了安倍鼓吹安倍經濟學的助推器,曾經作為監督政府主力軍的主流媒體,逐漸成為了政府的護衛軍。國際NGO組織無國界記者團發表的「世界報道自由排行榜」顯示,2010年鳩山由紀夫政權的時候,日本的報道自由排名世界第11位,到2012年民主黨末期的野田佳彥政權的時候,日本依然排名世界第22位,而進入2013年安倍上台後日本的排名一下跌落至53名,此後名次不斷下滑,2016年發表的最新排名已經跌至72位。創下此排名公布以後日本排名的新「高」。 安倍帶領的自民黨在日本主流媒體的護航下,通過不斷鼓吹安倍經濟學,畫餅充飢,獲取選民的支持。而選舉獲得勝利,並獲得需要修改憲法的議員席位後,其修改憲法的真實目的就圖窮匕見了。 為了給安倍經濟學護駕保航。黑田總裁帶領的日本銀行不斷從市場上購入國債,並與2016年2月16日開始將日本政策利率下調為負利率,開始了一場瘋狂的大冒險。 隨着日本銀行這場大冒險的展開,日本國債的利率也隨之降低,特別是進入6月以後國債的利率不斷下跌,根據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7月1日發表的日本5年國債的利率-0.361%,10年國債的利率為-0.262%,20年國債的利率為0.043%。 日本政府近年來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政府債務累積2016年預計將高達838萬億,GDP比也將高達230%。2016年預算,政府收入總額為96.7萬億,其中稅收僅有58萬億,而國債收入就高達34萬億,占政府總收入的35.6%。國債中的建設國債為6萬億,而赤字國債則高達28萬億。而在政府支出中,用於還本付息的支出就高達24萬億,占日本政府支出總額的24.4%。 國債利率下跌,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意味着其償還成本的下降。只要發行的國債能夠消化,這無疑對於日本是一件好事。但問題似乎並不這樣簡單。 日本的國債基本由日本國內的銀行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大量持有,國債的負利率意味着銀行即使滿期持有國債,但卻沒有多少收益甚至於虧本。那麼為什麼銀行還會繼續持有國債,原因很簡單,在安倍經濟學的助推下,日本銀行會不斷地已比市場價更高的價格購入國債。這也就意味着日本銀行本身在不斷囤積虧損。 雖然日本銀行正在不斷地囤積虧損,但各大銀行卻已經開始對日本國債失去信心。對銀行來講,現如今持有國債的風險正在不斷擴大。如果一旦國債價格下跌,銀行的虧損有可能會帶動另一次金融風暴。 日本的幾家大銀行已經開始紛紛拋售國債,更甚者日本三大銀行之一的三菱東京UFJ銀行進入6月提出要將其持有的「國債市場特別參加權」返還給財務省,7月15日起三菱東京UFJ銀行所持有的「國債市場特別參加權」正式失效。這個「國債市場特別參加權」是2004年開始實施的制度,在三菱東京UFJ退出以後還有包括外資金融機構在內共21家銀行和證券公司持有此特殊權利。銀行如果持有此權利就可以與財務省就國債購買直接對話並給予相應的優惠措施,但同時也規定銀行必須購買發行額4%以上的國債。 當然這並不是說,三菱東京UFJ銀行不會繼續購買國債,但至少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日本的銀行已經逐漸對購買日本國債失去信心。三菱東京UFJ銀行的脫離「國債市場特別參加權」是否會產生連鎖反應,還有待關注。 日本銀行為了阻止國債價格大幅度下滑,只能不斷高額購入國債。最近一年日本銀行的國債持有量劇增32.7%。2016年日本銀行發表的第一季度資金循環報告中顯示,截止3月份為止,日本銀行的國債持有額高達364萬億,占日本國債累計金額的33.9%。與此同時民間金融機構的國債持有量正在不斷減少,僅為239萬億,一年中銳減了16.5%。而且日本銀行持有的國債還在繼續增加,2016年7月10日,日本銀行發表的營業報告顯示,7月日本銀行國債持有量已經增至383萬億日本大企業也曾經是購入日本國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來日本企業對國債的購買熱情也在不斷降溫。大企業將原有的購買國債的資金紛紛轉向銀行存款。根據日本2015年上市企業財務報表加以計算可以看到,日本的汽車行業的銀行存款高達10.7萬億,僅僅一年時間存款額就劇增30%。其中,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豐田汽車的銀行存款額從2014年3月末的2.4萬億劇增至2015年3月末的3.9萬億,劇增了62.5%。其定期存款前幾年來大致為1-2千億大關。根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22日刊登的采訪,豐田汽車表示:「由於國債的利率為負利率,豐田持有的國債在滿期後將不再投資國債,而是轉為銀行存款」。除了汽車業,其他產業的銀行存款額也在不斷高攀,零售業14%,房產業23%,石油業49%,煤氣天然氣業57%。日本的企業罷購國債的現象極其顯著。 日本銀行推行的負利率,日本各大銀行存放在日本銀行的存款卻在不斷增加,這意味着各大銀行每年都必須要不斷支付日本銀行存款利息,但各家銀行卻又不能從企業方面獲取存款手續費(負利率)。企業在各大銀行的存款金額擴大,將進一步壓縮銀行的收益。 雖然由於中國經濟減速,英國脫歐等大環境的變化,世界整體的投資環境並不看好,但大銀行的投資機會依然要好於地方的中小銀行。大銀行可以通過國債減持,將資金轉向其他投資,但日本地方的銀行由於缺乏新的投資方向,只有繼續持有國債。一直以來大銀行都是日本國債的主要承接方,但近來這一趨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日本的地方中小銀行所持有的國債總額已經超越了大銀行的持有額。如果日本國債價格下跌,對於支撐着日本地方經濟的地方銀行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以負利率為主導的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推動下,日本經濟非但沒有如之前所預期的那樣取得成效,相反日本國債風險開始顯現。貨幣政策遇上瓶頸,只能推動財政政策來尋求解決。8月2日安倍政府通過內閣決議將推動新一輪金額高達28.1萬億的名為「實現投資未來的經濟對策」的經濟刺激方案。此規模在雷曼危機之後的財政刺激案中從金額上看排名第三,僅次於2008年(56.8萬億)和2009年(37萬億)。5月在日本舉行的伊勢志摩G7峰會上,安倍曾指出「當今世界經濟正處於雷曼級別的危機狀況」,當時備受G7參會國的各大媒體批評。5月26日舉行的峰會午餐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曾和安倍進行了一場舌戰。8月日本進一步退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從其本身可以看出當初安倍提出的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源正是日本。日本一改之前緊縮財政方略,推動大規模寬松財政政策。正說明日本的以負利率為主導的貨幣政策已然失敗,只能靠政府推出大規模財政政策來救火。但在實施了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和推出大規模的財政政策之後,如果安倍經濟學依然沒有起色,試問日本還有什麼宏觀經濟手段可以使用? (文章來源:FT中文網)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