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两岸

联合报:和民进党商榷民主“进化论”



解严廿年过去,民进党竟仍留恋肢体冲突的格局,“国会”动不动就演出暴力流血场面。

中评社台北7月19日电/台湾“立法院”再打一架其实不是新鲜事,在野党藉口退出临时会,显然也已招式用老。联合报今天社论指出,回顾台湾民主历程,从改革年代走来,一路口号响亮、行动猛烈;但解严廿年过去,民进党竟仍留恋肢体冲突的格局,“国会”动不动就演出暴力流血场面。这趟民主旅程,越走风景似乎越萧瑟。


试想,廿年多前民进党在“立法院”打架、丢椅子、扯麦克风,什么抗争手段没用过?但当年是为了终结万年“国会”、为了促进政治改革、为了打破一党独大,这些手段固然激烈,却也能获得民众相当程度的支持,目的是希望台湾政治走向更成熟、更民主的境地。如今,“立法院”历经廿多年的民主选举,一党独大早已打破,万年“国会”早已作古,政权也已两次轮替;民进党却仍耽溺于对峙、霸台的冲突战术,还在指责对手是“多数暴力”,民进党没发觉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吗?

先谈“代议政治”的精神。“国会”席次是经由各地民众投票而产生,“立委”根据选民的托付,在“国会”行使议事、立法之权,这就是代议政治的本质。目前的“国会”结构呈现蓝大绿小,或许不符合民进党的利益,但这正是台湾民众集体的政治选择,这样的民意,任何政党都应该加以尊重。这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游戏规则。

民进党无法在“国会”取得多数席次,主要原因是其国家认同有偏激倾向,族群主张亦流于狭隘,因而无法取得多数人民的信任。此外,民进党在执政的八年,无法有效证明自己的治理能力,无法拿出积极的经济策略来引导台湾的发展;这也让不少民众心存疑虑。民进党不思在这些本质问题上自我反省、改进,却一味诉诸肢体冲突,恐怕只会让民众愈发反感,使自己愈难以翻身。

再说,“立委”的产生方式历经多次改革,无论是单一选区两票制,或者席次减半,都是民进党倡议并参与讨论的结果。“国会”的产生程序既已无可置疑,民进党却拒绝承认自己不获多数选民认同的事实,不断在“国会”硬拗杯葛,甚至不时动员上街示威;这种表现,恐怕已不只是缺乏民主素养,而是根本无意承认民主政治了,民进党自己难道没有觉察到吗?

选举是民主的必要手段,“国会”理性议事则是政治实践的重要场域。民进党的问题,在过度沉迷于象征性的政治杯葛,对实质性的政策讨论却蜻蜓点水,甚至刻意回避切入;长此以往,不仅将使政府决策处于缺乏制衡的状态,也将导致立法的粗糙和失衡。从这点看,民进党作为在野党,不仅是失职,也是不负责任的。反ECFA,只是最新的事例之一,却集中反映了绿营廿年缺乏进步的硬拗心态。

事实上,台湾民主发展近年处于迟滞状态,与民进党一直留恋过往、不愿往前走,有很大的关系。不可否认,在台湾民主萌芽阶段,民进党有过不可抹灭的贡献;然而,当台湾政治到了“转大人”的阶段,民进党却拒绝长大。一个以打架、杯葛为能事的在野党,其实是一种自我矮化与自我边缘化;它失去了为“国家”指引方向的力量,台湾民主政治更如何提升?

回顾这廿多年走过的轨迹,民进党失去的,何止是当初党外前辈呼吁改革的热情和理想,甚至也失去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廿年的时间不算短,民进党台面人物已经换了一批脸孔,台湾社会也已是一个世代更替,谁还会认同“立院”粗暴对抗是民主的神圣象征?

台湾民主需要进化,朝野政党皆然。

社论最后提醒民进党三件事:一是回到忠诚反对党的位置,二是采取合乎比例原则的抗争制衡,三是运用积极的思维来思考并论述台湾的问题。如此,才能找到一个在野党存在的价值,并重新获取民众的认同。一个政党可以拒绝长大,但台湾主流社会不会选择跟随那样的政党。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