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神愛世人也愛錢?聖經說不明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上帝與金錢,一則精神一則物質,兩者看似大相逕庭。
《Marketwatch》報導,雖然當今的各種矛盾,和流傳亙古的衝突比起來相形失色。但是宗教價值與財富價值的辯證極化與政治化的程度,從未有如今日。
有些人認為,金錢就是對上帝最好的禮讚,有些人則視金錢為人性自私與心靈敗壞的根源。
在華府,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議員 Paul Ryan 推出一項削減社福計畫財源的聯邦預算案,受益人因而能夠「脫離貧窮,自力更生」,他辯稱這是出於自己的天主教信仰。
在華爾街,「佔領華爾街」抗爭者隨處可見神職人員的臉孔。無論猶太教徒、基督徒還是穆斯林,虔誠的信仰者不分你我,跟隨聖公會大主教 Rowan Williams 支持「佔領」運動的言論「耶穌會是佔領群眾中的一員」走上街頭。
對此,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 Tony Perkins 卻會毫不猶豫的駁斥,「耶穌是位自由市場主義者。」
宗教叫人困惑不已。最近一份調查顯示,49% 的美國民眾認為神愛世人,但也有超過 30% 的人覺得上帝對人類感到失望。
世界混亂又複雜。倘若上帝下凡,祂會支持伏爾克法則嗎?祂會原諒學生貸款嗎?還是祂會懲罰賣空投資者?祂會勸誘歐洲人施行緊縮方案,還是盛讚散盡公帑的財政敗家子?
上帝下凡癡心妄想,不如翻閱聖經找答案。書頁中的基督教教義滿是金錢,懶惰,野心與貧窮,而這些教條已經眾所皆知。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馬太福音(6:24)如是說。
但是,很多人不信邪。
我們以宗教格言或世俗人文主義的道德準則─黃金法則,慈愛窮者,彼此相愛─來合理化追求富裕的渴求。
美國湖木教會牧師 Joel Osteen 過去 10 年靠著調和兩種彼此扞格的元素─貪婪與愛,吸引大批追隨者。他的教義可以如此解釋:繼續保持,這是你所應得,財富榮耀上帝。
Osteen 的信仰內涵似乎太過便宜行事。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也體悟成功本身十分空洞,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平衡。(接下頁)
[NT:PAGE=$]
馬太福音(6:34):「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箴言(22:16):「欺壓貧窮為要利己的,並送禮與富戶的,都必缺乏。」
次級貸款、信用卡與香菸供應商讀了聖經可能感到罪孽深重。但是,懶惰在聖經中同樣受到譴責。
Ryan 或許就是援引箴言(13:4)「懶惰人羨慕, 卻無所得; 殷勤人必得豐裕。」或者「手懶的, 要受貧窮; 手勤的, 卻要富足。」來為刪減社福開支的法案辯護。
看似很有道理,但也扯太遠了。
基督教福音中心 Master Plan Denver 董事 Laura Krokos 說,我們不只應該努力遏止懶惰惡習,對於我們的報酬也應毫不掩飾的誇耀張揚。「我們必須清楚意識並且投資上帝給予我們的事物,以向世人彰顯祂的偉大。」Krokos 說道,她補述,資源、禮物、經驗與時間─不只是金錢─都可用來榮耀上帝。
聖經中,既有指引人類勉力賺取金錢的經文,也有警戒人類迴避財富的段落。宗教教義企圖做到魚與熊掌兼得,因此,無論 Paul Ryan 還是佔領華爾街的運動人士,兩者都義正辭嚴,也都無可厚非。
接受「60 分鐘/浮華世界雜誌」調查的民眾當然也沒有錯:如果神愛世人,祂對當今的人類感到失望也不意外。
上帝與金錢的關係到底是相吸還是相斥,無解。
不過,暫且越過僵局,聖經中還是有引人深思的教義。
例如,財富是一種干擾,在希伯來(13:5)中所述:「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而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則讚揚勞動,「又要立志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做工」;而在歌羅西書中則有發人深省的「你們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僕人,因為知道你們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