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PMI受季節因素影響回落 不必擔憂經濟下滑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浪財經訊 2月1日上午消息,一月中國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9%,連續兩月回落,表明經濟潛伏繼續回調的可能。經濟學家分析認為,PMI數據仍處于保障經濟良好運行的區間,不必過于擔憂經濟下滑而貽誤控制通脹的時機。
PMI數據為何回落?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上午發布2011年1月中國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為52.9%,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繼2010年12月後,持續回落。
從各分項指數來看,整體呈現有所回落態勢。同上月相比,採購量指數、進口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有所上升,其中進口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升幅超過2個百分點;其余各指數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生產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從業人員指數回落幅度較大,超過2個百分點,尤其以積壓訂單指數回落最為顯著,回落4.2個百分點。
“PMI數據的回調幅度超出了我們和市場的預期。”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新浪財經表示,興業銀行此前的預測為54.4%,而市場普遍的預測為53.5%。
巴克萊資本經濟學家常健認為,國家統計局PMI數字的放緩和超過預期的下降可能要歸因于季節性疲軟,因為寒冷氣候和2月3日開始的春節長假造成的工作日減少幹擾了生產。
其他多位經濟學家分析PMI回落的原因時也都提及了“季節因素”,因為往年春節大部分在2月中下旬,今年春節在月初,因此對一月份的數據影響較大。
就業會不會下降?
“臨近春節,大量務工人員返鄉,因此導致就業指數大幅下降;同時企業生產不正常,也會導致生產指數下降;而因為受上下游企業停業的影響,企業的訂單也會跟著下滑。” 魯政委認為相關指數的連鎖反應都是季節因素導致。
數據顯示,1月生產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下降明顯,生產指數為55.3%,比上月回落2.2個百分點;從業人員指數為49.0%,比上月下降2.5個百分點。
因此有分析擔憂“是否表明失業率上升呢”?
銀河証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就業指數下滑的真正原因還待觀察,要視春節後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來判斷,如果勞動力緊缺就表明沒有出現就業率下滑。
通脹會不會加劇?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1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7%,比上月回落2.8個百分點,要注意觀察出口回落會不會成為趨勢。”魯政委提醒,他認為這是導致一月份PMI回落的值得關注的經濟因素。
左小蕾認為,歐美第三和第四季度增長疲軟,市場並不算繁榮,出口訂單下降與世界經濟緩慢增長的趨勢一致,整體來看出口增長動力不足。
于此同時,一月購進價格指數反彈2.6個百分點,達到69.3%。價格上漲勢頭明顯反彈,主要受食品類價格上漲拉動,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購進價格指數上升到70%以上,升幅逾7個百分點。同能源、資源密切相關的產品價格依然維持高位,石油加工業、鋼鐵冶煉及加工業購進價格指數保持在80%以上。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分析認為,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購進價格指數繼續提高,表明企業訂單減少而成本壓力加大,企業面對的困難比較大。
“而購進價格指數提升,與原材料、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關,歸根結底還是由于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美元貶值,從而牽動以美元定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提升;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貨幣成為投機資本,也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左小蕾對新浪財經表示,“今年購進價格指數也許\會出現漲漲停停的狀況,但總體還會攀升。”
分析認為,從購進價格指數來看,通脹壓力有所反彈。當前價格上漲具有上下游聯動傳導快、此起彼伏波及面廣等特點,為控通脹增加了困難。
經濟會不會下滑?
針對1月份制造業採購經理調查情況,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分析認為:“繼上年12月份以後,1月份PMI指數繼續回落,表明近期經濟回穩的趨勢還不明確,潛伏繼續回調的可能。綜合看當前經濟運行仍處于調整狀態,未來走勢還不夠明朗。”
但巴克萊資本經濟學家常健認為,52.9%是一個很好的數據反映,盡管低于預期的數據可能會加重市場情緒,特別是目前處在在更大政策緊縮和加息的預期中。但在2010年第4季度9.8%加速步伐的增長的背景下,如果出現生產活動放緩,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經濟增長繼續超過9.5%,將出出現過熱的風險。這將加劇已經十分嚴重的通脹風險並需要更積極及超過預期的政策緊縮。” 常健表示。
左小蕾也認為,經濟適當回調是應該樂見的形勢,中國經濟不必再追求十幾個百分點的增長,否則難以控制通脹。她提醒說:“PMI指數仍然處于50%以上,表明經濟仍然處于正常運行的區間,不存在大幅下滑的可能。”
魯政委也對新浪財經表示:“雖然PMI下滑,但不宜對經濟下滑風險過于擔憂,也不能因為擔憂經濟下滑而貽誤了控制通脹的時機。”(華艷 發自北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