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收回總裁“中國乳業標準全球最差”論 光明乳業是怕了還是另有隱情

鉅亨網新聞中心


光明乳業發出聲明,收回郭本恒“中國乳業標準全球最差”的講話。媒體揣測,光明乳業是怕了還是另有隱情?

據證券日報7月12日報道,“乳制品行業是食品安全的重災區。”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直言不諱。


正當外界對郭本恒自揭乳業傷疤的話表示贊賞時,7月10日光明乳業卻在其官網發出聲明,收回郭本恒在上述論壇上的講話。

自2004年乳業公布“禁鮮令“之后,因為乳業標準所引起的爭議并未停止過。每一次乳業標準的醞釀和出臺,都會掀起一輪風波。

即廣州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炮轟”關于“中國乳業標準全球最差”的觀點引起軒然大波后,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是首個站出來公開對此觀點表示支持的企業家。郭本恒稱:“垃圾生產出來的就是垃圾。”然而此話一出,在有些人不斷叫好之下,光明乳業卻坐不住了。

企業收回總裁“發話”

郭本恒于7月3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經營論壇上就奶業標準公開表示,我國奶業產品的標準,處于世界中等偏上。但生奶標準,幾乎是全球最差。除了以上“細菌總數”和“蛋白質含量”指標大大落后外,國際奶業標準還要求檢測生奶中抗生素、亞硝酸鹽含量等指標,“但國內對此甚至都不作要求”。 郭本恒說,用如此低的標準要求生產出高級產品,根本無法做到。“垃圾生產出來的就是垃圾”。 郭本恒直言不諱。

郭本恒以這樣的表態響應了此前炮轟乳業新國標的王丁棉。郭本恒此番表態,也被認為是正式向乳業新標提出了抗議。

郭本恒認為,生奶標準太低,不僅是在傷害消費者,也是在害奶農,因為如果達不到國際標準就沒有國際競爭力。他同時指出,中國生奶標準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對抗生素、亞硝酸鹽等指標的檢測,國內甚至都不做要求。

對于光明炮轟生乳標準及我國產品現狀問題,記者試圖對蒙牛等大型乳企采訪,但都被回絕,針對此次爭議頗大的乳品新國標一事,其他乳企卻都選擇了沉默。

7月11日在光明乳業官網上并未找到此則聲明,但據記者了解,此聲明發出后沒多久已被光明乳業刪除。

該聲明內容如下:7月4日(實為7月3日,記者注)我公司總裁郭本恒在上海舉辦的中國經營論壇發言時,客觀地講述了目前中國乳業加工水準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談及現行生鮮乳標準符合中國國情,也還需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相關言論隨后被一些媒體夸大報道,稱“炮轟”行業標準。此言本意為呼吁行業加強自身奶源建設,全面樹立國際水準,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乳品。為避免引起對上述言論的誤讀誤解,我公司對此特作以上說明。

《證券日報》記者想就這則聲明從光明官網上消失的原因采訪光明乳業,但光明乳業相關人士一直未能接通電話。

另有隱情?

“郭本恒是個東北漢子說話很直,他長期研究乳業,乳業現在到底是個什么情況他心里很清楚,‘垃圾生產出來的就是垃圾’這句話很明確重點還是在講奶源的問題,奶源本身就是垃圾肯定不會生產出來好的牛奶。”熟悉郭本恒的一位乳業人士接受采訪表示。

“我最近接到很多電話、短信和傳真,很多學者、上海乳業專家及大學生都表示支持我,不過我也頂住了很多壓力。”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接受采訪時候表示。

巧合的是衛生部網站近日刊登文章稱乳業標準并未降低。文章稱,1986年,農業部門制定的《生鮮乳收購標準》將生乳中菌落總數分為四個等級,Ⅰ級低于50萬CFU(菌落形成單位)/毫升,Ⅱ級低于100萬CFU/毫升,Ⅲ級低于200萬CFU/毫升,Ⅳ級低于400萬CFU/毫升。也就是說,達到Ⅳ級標準的生乳就符合收購要求。2010年新公布的標準將菌落總數指標從400萬CFU/毫升調整為200萬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購門檻,應該說要求更加嚴格了。農業部正在著手制定生乳分級標準,引導乳企使用不同等級的生乳生產差異化乳品。

愛建證券乳業分析師吳正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市場之所以對乳品新國標有如此大的爭議,其本質是中國乳企的"南北"之爭。所謂"南北"之爭,就是以光明、三元為代表的主要生產巴氏奶的南方乳企,與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主要生產常溫奶的北方乳企之間的利益斗爭。光明的主要產品是“巴氏奶”,與歐美的諸多乳企接軌,但“巴氏奶”,營養價值高但不能長久保存。如果調高產品中的細菌數量,就會縮短運輸半徑,這就給光明的巴氏奶在產品的運輸上帶來不利影響,繼而影響其產品的質量。“因此,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才會對這新國標有這么大的意見。新國標的執行直接影響以光明為代表的巴氏奶的產品運輸、質量,繼而影響市場占有率。而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自然是站在當地乳企的一方,維護蒙牛、伊利常溫奶的利益。”

依照現在發展的局勢來看,在新國標的爭論中光明“妥協”了,在當今乳業“和平共處”也許才是生存之道。

記者手記

誰為傷不起的中國乳業買單

十年來,中國乳業歷經“阜陽劣質奶粉”、“回爐奶”、“還原奶”、“三聚氰胺風波”、“學生奶標準質疑”等種種事件,早已不堪一擊。如今的乳業在‘洋奶粉’肆無忌憚的漲價同時,國產奶卻在質疑聲中黯然神傷。進口奶的買不起國產的傷不起,讓消費者倍感無助。

一場消費者利益缺席的商業爭斗中,最后的輸家只有一個。

今年3月,海關總署發布報告顯示,八成以上的國內消費者認為,國外奶粉質量優于國內奶粉。在大量洋奶粉正在趁機爭奪市場,在“漲聲一片”之下,壟斷地位已經顯現。但站在貨架前的消費者卻猶豫不前,一邊是買不起的洋奶粉,一邊是信不過的國產奶。

(陳巍 實習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