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中國正在推進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專業性交易基台,遠期現貨與期貨市場的基台搭建和共同發展是今後的大趨勢。
據新華社12月6日報導,從11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中國石油大學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能源戰略國際論壇”上獲悉,中國正在推進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專業性交易基台,遠期現貨與期貨市場的基台搭建和共同發展是今後的大趨勢。
2008年,中國相繼成立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邁出了構建碳交易市場的第一步。這三個市場的建立顯示,中國正在積極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場化機制。上海期貨交易所能源化學工業部負責人陸豐表示,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對碳排放權交易進行研究和設計,同國家相關部委進行開發,剖析國內碳市場發展情況,以解決特殊品種存在的開發難題。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不單是科學界的問題,而且是一項重大的經濟威脅。從經濟學角度講,氣候變化的問題是環境外部性的問題,經濟學家認為這個問題的原因可以概括為成本和收益、稀缺和價格、權利和義務脫節或者背離造成的,要想校正這種失靈就要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建立合法碳排放權,允許成為商品進行交易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有效手段之一。
《京都議定書》為碳定價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基礎。這項於1997年通過的條約在2005年2月正式實施,它提出了建立了三種靈活的減排機制:一是國際排放貿易,二是聯合履行機制,三是清潔發展機制。隨著《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碳排放權成為國際市場的商品,全球已建立了20多個碳交易基台,遍佈歐洲、北美、南美和亞洲市場。
國際碳排放權交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從交易量看,2008年的市場中有48億噸碳交易,較2007年增加了31%,較2005年增加了7倍。目前,國際排放權交易市場並未形成統一的市場。市場上交易不同的標的產品且存在著不同的合同結構,各市場對交易的管理規則也不相同。
中國國內的碳市場起步較晚,從目前情況看,作為“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供應大國,中國始終不具備價格發言權,處於國際碳市場及碳價值鍊的低端位置。陸豐表示,在方興未艾的全球碳交易市場中,中國應積極參與構建碳市場,謀求碳市定價權,希望今後適當的時機,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碳排放權交易期貨品種,使期貨更好地服務於國民經濟。
(袁甲峰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