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外論一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3-14 08:22


■外論一瞥

《日本經濟新聞》3月8日評論

美國原油期貨

投機規模不同尋常


美國原油期貨投機正在急劇膨脹。中東混亂的形勢加劇了人們對市場供給的擔心,這僅僅是其原因之一。此次投機規模前所未有,是因為美國等國家的金融緩和政策和國際商品金融商品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各國政府和央行必須對這種狀況提高警惕。

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公布的交易統計,對沖基金等與實際需求無關的投資家在美國原油期貨中持有的凈多頭,達到了27. 2萬手之多。原油和糧食價格上漲,當然有中國等新興國家消費擴大的原因,也有中東形勢混亂主要產油國供給大幅減少的原因。但從去年秋天開始的美國原油期貨投機性購買的膨脹速度是異常的。因為即便發生中東形勢動蕩的情況,在2003年之前也不會有這么大規模的投資資金流入商品市場。國際商品的金融商品化和美國的金融緩和政策是導致大規模投資資金流入商品市場的最重要的因素。2003年開始,國際商品的金融商品化飛速發展。美國實施追加金融緩和政策后,投機性購買不斷膨脹。

日本銀行4日發表報告指出,如果這樣的因素繼續發揮作用,那么國際商品價格有可能進一步上漲,攪亂國際經濟。正如日本銀行所言,如果為了抑制商品市場的膨脹而實施積極緊縮政策反而可能導致國內經濟動蕩。但是,金融市場和國際商品市場一體性空前增強,有些國內政策可能導致原油和糧食價格暴漲,今后各國在制定和實施這些政策的時候必須保持慎重。(梁寶衛 編譯)

《金融時報》3月8日評論

歐元區能生存的三個原因

歐盟領導人去年10月莊嚴宣布已準備任何需要以保護歐元區的存在,但我認為歐元區幸存起碼有三個條件:歐元區背后有深刻的政治承諾,背后各參與國有著長遠的利益和各會員國還能負擔得起。

最近,野村全球經濟的一份新報告提醒讀者,歐元區是二戰歐盟一體化進程的產物,甚至今天這仍然是歐盟存在的目的。在這個前提下,經濟一體化將創造巨大的共同利益也被證明是正確的。盡管局部會發生不可知和可怕的震蕩,但歐盟領導人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考慮這一點。

因此,當許多德國民眾憤怒地指責那些草率的合作伙伴時,德國的政治精英們意識到在選擇危險的孤獨和穩定的好處之間,德國需要處理好與近鄰的長遠關系。當然,目前處于困難的國家領導人也擔心他們在歐盟的地位被排斥。不謹慎的借貸像一條繩子一樣將借方和貸方拴住,無論是不負責任的政府(如希臘)還是愚蠢的私人實體(如愛爾蘭和西班牙)都出現巨額債務。

最后,最沒有政治遠見的領導人也開始醒悟。當私人貸款收緊銀根,名義上的私人債務往往變成公共債務。預測愛爾蘭的公共債務從2007年到2013年將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上升至125%。好消息是,市場已開始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壞消息是,他們竟做出如此大規模的行為。

這對于歐盟來說是巨大挑戰。但即使如此,我相信歐元區也不會出現致命打擊。因為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僅占歐元區GDP的6%,西班牙也只有11%。而且,歐元區總體公共債務僅達GDP的84%,這些情況都好于美國。歐元區必須取得三項目標:停止銀行和財政恐慌;幫助困難國家恢復經濟健康;創建有能力的政府以阻止未來類似危機的發生。

(作者系《金融時報》副主編和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 葛傳紅 編譯)

《經濟學家》3月10日社論

民營企業需要更多培育

中國的成功更多的受益于其實干型的企業家。就像德國有強大的中小型企業,這是德國經濟的支柱,中國也有大量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一個竹子般快速生長的復雜地帶。

民營經濟是一股令人驚訝的力量。首先是他們活動的規模。三十年前,中國幾乎所有行業都歸國家或集體所有。現在有評估顯示,非國家占主導的企業所創造的GDP份額已占70%。企業集群的心臟地區正從浙江、廣東擴散到中國更廣大的地區。

第二是他們的活力。香港大學兩位教授通過計算得出非上市民營公司的平均股權收益比完全或部分控股國有企業最謹慎估算的4%高出10個百分點。2000年到2009年,注冊民營企業的數字平均每年增長30%。沿著新的公路、鐵路建造的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他們不舍晝夜地生產著從糖果到螺栓世界所需的任何物品。他們不停地調整著生產的種類和工藝以回應超常的競爭和需求的波動。

但這同時也引出了民營企業的第三個也是最令人擔憂的特征:敏感脆弱性。中國對民營企業的管制是一種非常靈活的體系,但因為缺乏法律的一致性,公司自身利益難有保障。為私營企業制定適合的法律體制會讓情況好轉。沒有一個堅實的法律基礎(包括知識產權法),很難誕生偉大的企業和品牌,中國民營資本將難以突破增長瓶頸。法律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影響了正常的融資行為。其結果是出現了一個極其靈活但成本高昂的融資體系。(賀艷燕 編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