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科技改變關系

鉅亨網新聞中心


1876年,托馬斯·愛迪生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帕克設立了工業化研究實驗室,成為20世紀即將到來的那場大變革的先驅。在這個實驗室里,誕生了20世紀最著名的項目,包括一些政府計劃,比如旨在研制首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以及阿波羅登月計劃等。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評說:“一九一零年十二月前后,人類的行為改變了。”她試圖記錄現代主義在二十世紀初的興起,主仆、夫妻、親子等人際關系發生重大變化。

那些被WEB2.0改變的

整整一個世紀以后,變革再度到來。在Facebook的世界里,公眾情緒或公眾話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每個網絡公民的世界體驗也在變化。這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意味著抽象的國際新形勢,對有些人來說則帶來日常生活的變化。然而,一旦科技變革,其改變的并非可行性或其本身,而是無限的可能性。


扎克伯格堅信,Facebook是真正能夠引領這一趨勢的公司。他要徹底改變公眾的話語方式。

正是因為扎克伯格的這番雄心,《時代》雜志將他選為2010年度人物。該雜志編輯斯坦格爾說,《時代》選擇這位互聯網巨星。因為他“創造了一個交換信息的新體系”,且“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時代》評論道,Facebook是夢想的現實產物,但同時也是另一個夢想的終結,一個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夢想。那時候互聯網的架構剛剛誕生。互聯網是按當時的實際設計的,也是1960年代反正統文化的一種宣泄。沒人負責,這里是平等、匿名的天堂,是電子公社。

在扎克伯格主頁的個人介紹中,扎克伯格簡單地寫道:“我正在嘗試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開放。”

正是這種神奇的網絡粘稠性,令社交網站改變了人們交流和搜尋信息的方式,瀏覽雅虎和微軟等公司開辦的門戶網站的人越來越少。盡管他們仍需給同事寫信或者看標題新聞,但如今他們更愿意在有熟人的網絡社交環境中進行這些活動。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更為個性化的過濾器,通向無限的網絡世界。

社交流通的籌碼就是“朋友”——網上的友情是通過用戶在自己的主頁與網絡其他成員的主頁之間創建的聯系來表達的。而且,無須走出家門就能跟朋友保持聯系,你甚至可以和好幾百個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在社交網絡下,每個人都成為“自媒體”,互聯網也根據人類關系而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重組。

Web 2.0革命把用戶創建的互聯網內容帶到了前臺,而Facebook就是這項革命的主要產物。對于這位年輕的CEO來說,擁有龐大用戶的Facebook并非僅僅是一個在文化層面發揮作用的科技齒輪。他相信Facebook的服務將使人們有更大的能力在任何時間和任何人就任何事情展開交流,無論是通過網站、手機還是網游,讓人們的話語權出現顛覆性的改變。

重新定義IT界價值觀

扎克伯格的雄心壯志一點不輸此前諸多科技業巨子。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喬布斯在1980年代初就宣布Macintosh將給計算機行業帶來革命。谷歌創始人則宣布他們的搜索引擎將組織起全世界的信息。不過,和這些前輩不同的是,扎克伯格無需巨額現金來興建工廠、鋪設復雜的分銷體統。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好萊塢”

扎克伯格的低調則給了好萊塢編劇們想象的空間。2010年10月,一部以扎克伯格為原型,名為《社交網絡》的電影席卷美國的票房。該片主要描述扎克伯格在哈佛求學時如何從宿舍發跡創業,以及之后因同學想分一杯羹而對簿公堂的過程。

在電影中,扎克伯格被描述成一個捉摸不透的人物,孤僻并且野心勃勃,但是扎克伯格的朋友們卻說,他只是一個“科技宅男”,害羞、內向。扎克伯格本人也對這部片有點意見。他去年在一個電影界場合中表示,創辦Facebook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世界,打造一個更透明化的世界,可是這部電影卻把他塑造成一個為了追女生才創業的家伙。

“對于年輕人來說,扎克伯格就是一個搖滾明星,”這部影片制作人斯科特·魯丁說,“他一直在為自己的信念斗爭。這一直是通行全世界的主題。”

好萊塢似乎掌握著電影界的話語權,而科技界也有掌握核心價值觀的企業。以Google為代表的核心價值觀中,堅信在全球化浪潮的最后,世界會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并且電子計算機會完成所有事情。換句話說:信息和整合來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Facebook的模型從根本上是不同的:人掌握科技,而不是倒過來。Facebook公司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價值以及其他方面的價值的根源思想是:人,才是最重要的東西。讓這個世界上的人們自己組織起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扎克伯格說:你必須善良,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

在科技創新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像Facebook這樣由一個哈佛學生在寥寥數天之內“趕制”出來的公司。Facebook推出后不久,扎克伯格如此定義它的創造,“一所大學需要花上兩三年時間來做這件事,這在我看來有點可笑。我可以做得比他們更好,而且我可以在一周內完成。”

Facebook的俄羅斯大股東尤里·米爾納曾如此評價Facebook Connect的價值:Facebook賬號基本上就是你的護照——線上護照。理論上只有政府才能簽發護照,但突然間,有人在世界范圍內給所有人簽發護照,毫無疑問,這是很有競爭力的。但誰說護照只能由政府來頒發?這也許只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而Facebook將成為一種全球公民身份。

變革來之不易。孤軍奮戰的發明家已經被迫深入更為深奧的知識領域——這些領域的專利會引用許多其他專利——吸引了更大規模的研究團隊。如果把一項現代專利與一項上世紀70年代的專利相比較,你會發現前者背后的團隊規模更大,其中遍是更年長、也更專業化的研究人員。

好比偉大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曾對競爭對手羅伯特·胡克所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僅僅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沿著巨人的脊背向上攀登,似乎正變得越來越艱難。

如今全球超過五億人生活在扎克伯格創造的世界中,而且他們的朋友也都在里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1952年獲選為時代雜志年度風云人物時,跟扎克伯格一樣都是26歲。有媒體如此評述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英女王不同的是,扎克伯格并未繼承一個王國,而是在努力締造一個更龐大的王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