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個股

TCL海外并購遭巨額索賠給中國企業敲響警鐘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際化是每個企業的夢想。TCL收購湯姆遜“借船出海”的案例一度被業內廣為稱道。然而這起收購如今卻令TCL背上了巨額賠償欠款。盡管TCL表示不服初審,會繼續上訴。但這一案例已向有意“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發出警示,海外并購要膽大心細,企業在不同目標市場還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TCL被判巨額賠償

本月14日,TCL集團公告稱,法國南特商業法庭于3月10日對TTE(TCL與法國湯姆遜集團成立的合資公司)歐洲公司重組訴訟案中做出初審判決,要求TCL集團、TCL多媒體及其4家全資子公司向TTE歐洲公司的法定清盤人賠償231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11億元)。

對于初審結果,TCL集團表示反對,并稱會采取一切必要行動提起上訴爭取駁回判決。TCL重申2006-2007年間,TTE歐洲公司的重組完全合理合法。TCL出于對股東、員工利益的保護,最終采取了可持續發展而非直接關閉破產的解決方案,充分體現了TCL作為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


同時,TCL也不排除與TTE歐洲公司的清算官談判以達成雙方均滿意的和解方案。TCL最后不忘強調“將堅持國際化戰略”。

“國際化先鋒”曾被稱道

帶領企業“走出去”是中國企業家的共同夢想。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2003年11月4日,李東生和法國湯姆遜公司行政總裁達哈利正式簽訂協議,重組雙方的彩電和DVD業務,組建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企業TCL湯姆遜電子公司,即TTE。在這個即將誕生的合資公司中,TCL占67%的股份,絕對控股。這是我國企業第一次兼并世界500強企業的主營業務。

根據當時的計劃,TTE將年銷彩電1800萬臺,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這意味著中國企業首次有實力重構主流產業的世界版圖。

談起湯姆遜,不得不提曾經環繞在他頭上的光環,“彩電鼻祖擁有3.4萬項彩電技術專利”。李東生也被這些光環所吸引。他在各種場合不斷表達出對此次收購的看好:“這帶給我們的優勢就是獲取核心技術和國外的銷售網絡,再加上TCL成熟的管理團隊、低廉的人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國內市場,這將是一個雙贏的收購。” “如果吞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TCL將有機會成為彩電領域的全球第一。這對我的誘惑很大。”

然而,事與愿違。因為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2005和2006年TCL受累連續虧損兩年,戴上了*ST的帽子,2007年才實現扭虧。

而由于歐洲業務持續虧損,TTE歐洲公司2007年4月申請破產清算。接踵而來的是一紙訴狀。2010年末,TTE歐洲公司清算官將TCL告上法庭,就TCL多媒體等非法侵占或轉移該公司客戶及無理取得雇員保存計劃等提出索賠訴訟。

收購夕陽產業反成包袱

李東生如此看好的一樁買賣,怎么會走到這步田地?TCL與湯姆遜達成收購合約是在2003年末。當時平板電視已經面世一年有余,然而李東生還寄希望攜手湯姆遜攻城略地。“當時TCL高層意識到電視產業會出現轉折,都極力反對這一收購,然而李東生固執己見。”原TCL彩電部門的一位高層向記者透露。到了2005年下半年,CRT電視不再受寵,取而代之的是平板電視。

“若CRT技術繼續盛行,法國政府怎么會同意TCL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顯而易見,TCL接過來一個別人想要甩掉的包袱。”帕勒咨詢機構首席顧問羅清啟這樣認為。

此外,由于當時談判倉促,TCL并沒有獲得湯姆遜的銷售渠道,只好重新談判。耗費了幾個月時間后,TTE才真正全面接管了湯姆遜在歐洲、北美地區的全部銷售網絡。

文化的融合也成為難題。原TCL彩電新聞發言人、家電分析師劉步塵向記者透露,溝通成為最大的障礙,首當其沖的就是語言問題。中國人不會講法語,而法國人堅決不說英語,導致一般情況下半個小時能開完的會,和法國人要兩個小時還開不完,溝通效率非常低。劉步塵還指出,TCL國際化準備不足,匆忙上陣,對國外市場不熟悉,更不知道如何做品牌宣傳,管理成本非常高。“西方工會組織非常強大,他們常常要求破產企業按他們的工資標準,一次賠付未來若干年的工資。”

如今,再回過頭來看這起收購案,連李東生自己也感慨萬分:“如果當時知道會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也許我會再謹慎一點!”

專家點評

企業出海要膽大心細

國際化收購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整合;一種是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整合。前者容易后者難。中國企業對國際企業的收購多屬于后者,比如TCL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吉利收購沃爾沃。這是蛇吞象的計劃,執行起來會有很大的困難,文化融合是最大障礙。

針對此案,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微博專欄)博士認為,清盤人的無理做法很可能對其他公司赴法投資信心造成負面影響。此案充分暴露了法國投資環境的嚴重缺陷。對于國際化的中國企業而言,貿易全球化過程中必須要掌握應對在不同目標市場用法律保護自己的能力。不過,這一能力正是在實踐中才能不斷提高的。

國家產業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著名跨國公司研究專家王志樂教授表示,企業國際化是中國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經之路。縱觀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也會頻繁遭遇不同類型的國際訴訟。TCL此案的應對為其他中國國際化企業積累了在全球市場的寶貴經驗。相信TCL作為源于中國的跨國公司將走得更加穩健。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這次并購沒有失敗

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前,TCL還是以代工支持外銷。金融危機讓外銷訂單快速下降。我們意識到完全代工,無法掌握自己的海外市場。2003年,湯姆遜彩電業務出售。當時我預想,如果吞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TCL將有機會成為彩電領域的全球第一。這也是我決定發起收購的主要原因。

并購之后的結果和我們早期的預期有很大的落差。但我想強調的是,湯姆遜這個項目的收購沒有失敗。我們還在持續地進行,還在繼續地往前走。在歐洲,我們繼續沿用湯姆遜的品牌。然而因為收購,2005和2006年,我們虧損了35億元。現在,我們大概是市值170多億元的公司,兩年虧了35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TCL在這兩次打擊中,差一點沒有存活下來。但我認為,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在這個產業里面,能夠成功經營的都是全球化的企業。從戰略上來講,我感覺收購湯姆遜沒有錯誤。但是如果有機會再做一次同樣的收購,肯定會比現在做得好。

收購中間,我們得到了很多的教訓。首先自己對自己的能力一定要客觀評估,對所遇到的風險和問題一定要有足夠的評估。這兩點我們在并購項目之前做得不夠充分。我可以給自己解脫說,沒有做過這個事情,沒有經驗,可以原諒,但是這些話市場是不接受的。收購湯姆遜如果當時不跟銀行貸款的話,后面不會那么艱難。另外,我想強調,國際化和并購不是劃等號的,國際化可以有很多方式。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