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外資保險"狼性"初顯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上海保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5月上海市保費收入合計199.06億元,外資保險在上海市場的份額上升到21%。去年同期,外資保險的市場份額為18%,2005年5月,外資保險市場份額為15%。外資保險正一步步蠶食中資保險的市場份額。

2004年12月,當國內市場對外資初開放時,有人曾驚呼“狼來了”。但在隨后的兩年里,外資保險在全國市場上表現得非常溫和,業務總量遠不能與中資公司爭高下。這讓人錯以為外資保險無法對現有市場格局形成影響。可是,實際上外資保險在上海市場上的表現,卻還是讓人看到了外資保險的“狼性”———以現在這種速度發展下去,假以時日,外資保險一定會追上中資保險。

作為中國保險發祥地的上海,市場發展具有先驗性。早在1992年,友邦保險在上海開業,中外資保險便開始同臺競技,后來不斷有外資公司在上海設立機構經營,上海于是成為國內競爭最充分的市場。不過,直到2005年底以前,由于外資保險在經營范圍和機構擴張上受到限制,比如壽險不能經營團險,產險公司不能經營車險的第三者責任險等,因此可以說,外資保險其實一直是戴著腳鐐跳舞。饒是如此,外資保險仍然有不錯的表現,如友邦保險靠個險擠進上海壽險三甲,甚至一度領先太保壽險,直到現在,友邦的壽險市場份額仍然占到15%。所幸外資保險尚未在全國布局,很多地區至今還沒有感覺到外資保險的帶來的沖擊力。可假如外資保險一旦布局完成,開始像在上海市場一樣,攻城掠地,搶占中資保險的市場份額,中資保險在市場上還會像今天一樣天天有“好日子”過?

外資保險的“狼性”其實不只是表現在目前的業務擴張和機構擴張上,更“可怕”的是其發展后勁十足。


首先,外資保險的股權結構穩定。外資保險公司股東一般只有兩家,而新成立的中資保險公司則存在多頭股東。外資公司的外方大股東通常是有雄厚實力的保險公司,有保險經營管理的經驗。而中資公司股東則通常是非保險行業,很容易出現股東間利益無法調和的問題。例如國信人壽(601628,股吧)尚未開業就因為股東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而關門。

其次,外資保險的經營約束越來越少。2004年12月團險市場向外資全面開放后,中意人壽等多家外資公司從中方股東手里拿到了讓人眼紅的團險大單,類似的事件預料還會繼續上演。而且,在擴張過程中的外資保險,表現出“船小好調頭”的便捷,能夠針對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如去年和今年,外資公司針對連續加息和資本市場的火熱,開發萬能險、投連險,避免了傳統個險受影響而帶來的業績下滑,今年前5個月,外資保險的業務增長率明顯超過中資保險。

第三,外資保險在產品、服務等方面有經驗豐富的外資股東的支持。背靠大樹好乘涼,外資保險在產品設計、服務理念的優勢已經體現出來,如美亞保險的責任險、瑞泰人壽的投連險都非常有特色,很受市場歡迎。

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消費者因素———在過去的幾年里,保險誠信形象遭破壞,而那時主要是中資保險占據主要市場,這已經給消費者造成一定的逆反心理,于是當外資保險以比較規范的面目出現時,自然就會贏得消費者好感,贏得市場。

當然,對老百姓來說,不管中資還是外資,只要能提供好的產品和好的服務就是好保險公司。所以,中外資保險公司的競爭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消費者身上:得人心者得市場。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