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可能明顯降溫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期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除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種常規手段以外,還有一些很有力度的非常規手段,主要包括房地產政策和清理地方融資平臺的政策。這給市場帶來了很大的調整壓力。
回顧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只要是行政化的緊縮手段出臺,市場沒有不暴跌的。原因在于行政手段對于各地方政府影響巨大,行政手段基本不會有什么所謂的差別化,都是一刀切的,所以,沒有人能判斷,這樣的調控到底會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從調控的影響來看,個人認為,調控對經濟產生的緊縮作用目前仍未被市場全面認識。回首2009年,中國經濟率先從全球金融危機中成功突圍,所依賴的無非就是銀行貸款,而銀行貸款之所以能投放出來,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財務杠桿可以重新放大,體現在地方政府投資上項目及居民購房的熱情空前高漲。正是這種突然迸發出來的信心和熱情才一步步地拉動了各行各業的重新活躍。正因如此,打壓地產和清理地方融資平臺這兩項政策對于中國經濟的緊縮作用恰似釜底抽薪,經濟可能將明顯降溫。
應該說,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所有的部門都是相互牽連的,如果宏觀明顯降溫,就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因此,當前針對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的政策看似是一個調結構的政策,但實際上,可能沒有哪個行業和企業可以不受影響。
房地產、金融、鋼鐵、有色、能源、機械等周期性行業無疑是首當其沖的受打擊行業,目前與房地產相關度最高的鋼鐵期貨、現貨價格已經出現大幅下跌。但如果打擊真的比較大,那么,資源價格的下挫,也會導致所有與循環經濟有關的企業銷售下挫。
消費類呢?我們同樣不樂觀。因為在資產價格前景不明甚至下跌的情況下,消費支出也會是緊縮的趨勢。受影響最重的會是奢侈消費品(包括高檔酒)、耐用消費品(與新房銷售密切相關)。希望通過限制房地產投資而刺激消費的愿望從來都是難以實現的。
再往遠處想一步,我們的擔憂會更重。本次調控中,政府無奈之下,再次選用非市場化的手段,這可能會導致新的經濟結構的扭曲。可能發生的風險包括:房地產市場中的自住需求及改善性需求均被無條件壓制;由于房地產銷售大幅下降,開發商必將放慢開發和拿地的速度(這從萬科等公司銷售月報中已經可以看出),導致總需求下降,失業增加,地方由于無法如愿地回籠土地款而財政吃緊,導致銀行壞賬增加,城市化速度放慢;地方財政吃緊還會導致保障房建設速度慢于預期,房屋供應增長速度放慢,這使得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愿望無法實現,而一旦政策放開,還會有新一輪的報復性反彈等等。
還有一點更加讓人擔憂,那就是人為限制購房的政策會導致大量資金流出房地產市場,如果這些資金流入了糧食等大宗商品,將導致CPI迅速上漲,最后政府又不得不大幅加息,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提高利率,結果可能是滯脹。這無疑是最壞的結果。而從目前市場的表現來看,周期類股票大幅下跌,而農業、食品類股票大幅上漲,這說明滯脹的預期已經在市場上有所體現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