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患者被“張去死” 折射醫患關系之殤
鉅亨網新聞中心
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緊張一直是社會上懸而未解的難題。2011年以來,醫療糾紛不斷,隨著縫肛門、八毛門、麻醉門、棄嬰門等各種“門”的出現,如何緩解醫患關系緊張成了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
中國企業家網12月29日消息,《山東商報》近日報道指出,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一名患者的就診卡姓名被改成“張去死”。據被改名的患者妻子孫女士介紹,這件事情源起孫女士要求將繳費單上一項多交的款項要回,而與收費員發生爭吵。雖然最后在醫院辦公室的協調下,退費才最終完成,但第二天去就診時患者的就診卡姓名被改成“張去死”。
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緊張一直是社會上懸而未解的難題。2011年以來,醫療糾紛不斷,隨著縫肛門、八毛門、麻醉門、棄嬰門等各種“門”的出現,如何緩解醫患關系緊張成了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
為了逐步解決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2011年12月26日,衛生部發布《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征求意見稿)》,分別對管理人員、醫師、護士、醫技人員、藥學技術人員及其他人員提出明確行為規范。《規范》首先對全體從業人員提出基本行為規范,包括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和隱私權,為患者保守醫療秘密,維護患者合法權益;不利用執業之便謀取不正當利 益;不收受醫療器械、藥品、試劑等生產、銷售企業或人員以各種名義、形式給予的回扣、提成,不違規參與醫療廣告宣傳和藥品醫療器械促銷,不倒賣號源。
《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征求意見稿)》的出臺能否解決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
對此,廣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專家陳安薇認為,醫患關系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醫院市場化的運作首當其沖。上世紀80年代,隨著醫院市場化的推行,醫患關系開始變味。
有業內人士認為,要解決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緊張問題,首先要讓醫患相互信任,不相互猜忌,讓醫患關系形成一種依賴互動的循環;其次要成立真正獨立于醫療機構之外的醫療鑒定機構,讓有公正身份的人出面調解,并且做出公平的結論。
(賈芳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