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競爭力 香港續稱雄 台北重奪亞軍 上海跌出三甲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兩岸四地 294 個城市中, 2011 年前 10 名的城市分別被珠三角、環渤海、長三角、中部和台灣等 5 大區域分享。香港繼續稱雄,台北從第 5 位上升第 2 位;上海則從第 2 位退居第 4 位,這是上海自 2005 年以來首次跌出三甲;深圳亦從第 4 位跌至第 5 位;北京、廣州、天津則排名不變,繼續位居第 3 、第 6 、第 7 位。青島打入「10 大」,大連則跌出「10 大」。
香港《文匯報》報導,近 10 年來,台北排名一直位居前列,但有所起伏,在 2006 年最低退至第 8 。 2011 年,台灣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宏觀經濟總體好轉,人均 GDP 首次突破 2 萬美元,台北重新回到第 2 位。同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ECFA) 生效後,台灣的外貿總額增幅明顯;受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影響,台灣有效擴大內需,與兩岸相關的產業表現優異。 2011 年,台北的產業轉型繼續領先,城市生活質量、市民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台北的城市競爭力更具優勢。
報告指出,總體來說, 2011 年中國城市間競爭力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徵:中國城市間競爭日益加劇,大陸城市與港台的差距在縮小;居前列的城市競爭力之間差距在不斷縮小,排名穩定性較高;城市競爭力與其發展模式息息相關,具有可持續發展模式是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的關鍵所在。
與 2010 年相比, 2011 年的前 10 名城市綜合競爭力指數的標準差下降了 0.01 ,說明前 10 名城市之間差距在逐步縮小,互相競爭呈現白熱化趨勢。
從總體格局而言,東部城市整體強,西部城市個別強。東南地區城市整體競爭力排名較高,多集中在前 100 強。特別是前 50 名中,東南地區仍保持絕對領先優勢,佔據了前 50 名的「半壁江山」,環渤海次之,中部地區第 3 位,比例分別為 52% 、 16% 和 12% 。東北、西南和西北相對較小,所佔比例等於或低於 10%。
報告分析 294 個城市 10 年綜合競爭力指數發現:過去 10 年城市競爭力的格局是,總體間差距縮小,局部差距擴大。東南沿海在保持領先的同時內部差距縮小,內地城市競爭力提升明顯,東北地區成績斐然,中部地區城市分化嚴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佔主導,中小城市競爭激烈;地級市提升幅度領先於全國更高行政級別的城市。
10 年間,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前 10 個城市依次是:鄂爾多斯、包頭、三亞、營口、榆林、東莞、銅川、天津、重慶、滄州。
香港競爭力連續 10 年蟬聯榜首,雖然指標有所上升,但相對其他城市的優勢逐漸收窄。 (接下頁)
[NT:PAGE=$]
專家指出, 10 十年來,香港的綜合城市競爭力有所上升,且一直穩居全國首位。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香港與內地的差距正逐步縮小,內地城市在綜合增長、經濟規模、產業層次、生活質量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綜合競爭力指數正在逐步逼近香港,預計到 2015 年,香港的經濟規模將處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天津之後,因此需居安思危,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上來。
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與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推出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已連續發布 10 年,在多個指標的綜合考核中,香港連續 10 年在兩岸四地 294 個城市中居於榜首。
報告指出, 10 年來,香港歷經 SARS 、禽流感、全球金融危機等系列外部衝擊,但其競爭力一直穩居全國首位。從主觀來說,得益於「一國兩制」下保持經濟自由化程度、法制化的市場環境和廉潔高效的政府管理;從客觀來說,則是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結果,即近年來世界經濟的重心向亞洲轉移以及中國全方位走向世界,是香港國際競爭力持續上升的基礎。
報告也顯示,與發展迅猛的部分內地城市相比,香港的競爭力優勢近年來正逐漸收窄。 2001 年香港的經濟規模是上海的近 2 倍,北京的 2.5 倍,深圳的 3 倍,但經過 10 年的發展,上海的經濟規模已超過香港,京港也相差不多;預計到 2015 年,香港的經濟規模將處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天津之後。
課題組專家、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特約成員王子忠指出,周邊城市的崛起與競爭和珠三角企業轉型升級是香港優勢收窄小的重要原因。由於周邊城市發展迅速,服務業出現了替代效應,香港與周邊城市的關係由以前的互補關係逐漸轉變為競爭關係:港口和物流方面面臨著周邊鹽田港和南沙港的競爭,金融方面則面臨著新加坡和上海的激烈競爭。
珠三角企業的轉型升級使得香港在珠三角的作用逐漸發生變化:一方面,珠三角原有的加工貿易企業逐漸外遷或轉為內銷,與香港的聯繫逐漸減少。另一方面,珠三角的產業結構逐漸向重工業化轉型,香港的服務業和內地的產業缺乏有效銜接,香港無法參與其中。這促使香港必須錯位競爭,發展新興產業,增強香港經濟的自主性。
此外,要素競爭力不足也是香港未來競爭力的重要制約。香港對科技缺乏足夠重視,民間賺錢氛圍比較濃厚,科技創新氛圍不足,科技轉化能力較弱。 2010 年香港研發開支佔 GDP 的比重為 0.76% ,遠低於日韓星及內地的研發投入。
人口結構逐漸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口老齡化及人力資源錯配嚴重,預計到 2020 年, 65 歲以上的人口將達 210 萬。高素質人才不足,當前只有 31% 有大專學歷,無法支撐知識型經濟的轉型。另外,在「一國兩制」的制度框架下,人才無法實現自由流動,從而使得低素質人才「沉澱」在香港,而優秀的人才又無法自由的進入。 (接下頁)
[NT:PAGE=$]
2011 年上海市的城市競爭力排名下降 2 位,從第 2 降到第 4 , 7 年來首次跌出三甲。專家指出,上海等東部城市現已進入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相關產業的轉移,是競爭力下降的主因,這種陣痛期也成為上海加快產業轉型的機遇期。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主任倪鵬飛研究員認為,上海的競爭力下降的原因有二。其一,根據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 390 萬,這是影響排名的顯著原因所在;其二,最重要的是,上海等東部城市已經進入一個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相關產業的轉移是競爭力下降的主因。機遇與挑戰並存,上海面對這一機遇,只有抓緊加快產業轉型才能重新煥發活力,否則這種不斷被超越的趨勢將會延續下去。
倪鵬飛指出,東南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關注。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東南沿海城市不僅正在經歷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陣痛,同時東部地區某些城市房價過高,社會矛盾凸顯等因素也直接影響其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這是東部城市停滯不前的主因所在。中部地區城市發展處於上升階段,總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在前 50 名城市中所佔比重也不斷升高。
今年北京首次超過了上海。倪鵬飛表示,進一步提高北京的城市競爭力,應注重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建設。特別是人文環境方面,應加強法制建設,杜絕權力配置資源的現象,改變「官本位」思想,政府部門應當嚴格依法行政,增強為市場服務、為企業和民眾服務的觀念。
此外, 2002 至 2011 年 10 年間,綜合競爭力提升的前 50 名城市中,資源型城市佔 24% ,其中西部地區「遙遙領先」,佔了 12 席中的 5 席,包括鄂爾多斯、包頭等。倪鵬飛指出,中國資源型城市發展,都有過度開發、結構偏重單一、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雖然西部地區城市資源型城市競爭力提升明顯,但是在 GDP 、財政收入等短期顯性指標方面增長明顯,城市可持續發展機制並未完全建立,未來在衰退期和枯竭期的發展受限。所以,摒棄短期思維,謀求長效機制,才是西部城市發展的關鍵所在。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