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大戰「網購星期一」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大餐中,除了火雞、團圓,另一項“主菜”就是購物,在這一年中最大的購物季,以低於以往的價格把心儀已久的物品一網打盡是件過癮的事。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西方的傳統節日感恩節,而感恩節到聖誕節這段時間是美國傳統的購物季。以前人們在記賬時通常用紅色表示虧損,黑色表示盈利,“黑色星期五”由此得名。
為了搶奪客源,商家絞盡腦汁,“特價商品折上折”、“全場五折”、“前100位超低價搶購”等招數讓人眼花繚亂;為了“占盡便宜”,美國人不畏嚴寒徹夜排隊,只為能在商店開門迎客時搶先一步,為了爭奪廉價商品大打出手的情況也不鮮見。
今年的感恩節正好趕上“財政懸崖”這件愁人的事,消費者的熱情還會像往年那麼高漲嗎?有報紙甚至以《“財政懸崖”深懸美國人無恩可感》為標題作出了悲觀預期。
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的預測,今年約有1.4億的美國人打算在感恩節期間購物,這相比去年略有下降。其中一半人購物意向比較堅定,而另一半人對商家折扣的力度持觀望態度。該機構預測,今年的感恩節購物季的消費額有望增加4.1%,達5800多億美元,但增幅或將不及去年的5.6%。
商家能否賺個盆滿缽滿,消費者是否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是貫穿整個購物季的兩大不變主題。但無論是商家的促銷方式,還是顧客的購物行為,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隨著推特、臉譜和手機應用程式的日益普及,商家的促銷大戰從實體店延伸到了網絡,於是“黑色星期五”的時間概念逐漸淡化,演變成感恩節促銷的一個噱頭,而傳統的零售模式正在遭遇來自網絡銷售的巨大挑戰。
逃離人滿為患的商場,不用為找不到停車位而發愁,不用犧牲和家人團聚的時間,不用在感恩節大餐最後的甜點之前匆忙上路,只要在家輕點鼠標,完成支付程式,就可以輕松享受網購的樂趣。這樣的購物方式正日益受到青睞。
[NT:PAGE=$]
幾年前,美國人因為網購的逐漸興起而把感恩節過后的第一個周一稱為“網購星期一”。但現在網絡促銷早已跑在了網下零售的前面,“網購星期一”也慢慢退出潮流。
這樣的趨勢在今年尤其明顯。感恩節前幾天,當實體店還深藏不露時,網購大戰就已開鑼。各種折扣五花八門,商品種類齊全,送貨服務周到。像亞馬遜、百思買、梅西、沃爾瑪這樣的大型商家都在網上提前推出了“黑色星期五”的網購專享折扣。不僅如此,不少商品還可以分期付款和免費退換貨,這對於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來說也是很大的誘惑。
筆者認識的幾個朋友今年都把出門“血拼”的計劃變成了網購。他們不再關注報紙夾帶的紙質廣告,只要上折扣網站,一切便盡在掌握。如果想要更加省事,還可以用智慧手機下載商家專門的應用程式,實時接收最新的促銷資訊。
當然,鐘情於去實體店購物的人依然不在少數。家住弗吉尼亞州的妮娜就是其中一個。筆者在一家服裝店向商家諮詢“黑色星期五”的促銷資訊時遇到了她。已近中年的妮娜對衣服的面料和剪裁十分講究,她說自己因為之前幾次不太成功的網購經歷而對網路購物失去了興趣。
“好不容易等到了包裹,卻發現號碼或者顏色並不適合自己,這是件令人沮喪的事,”她說。“我不太願意去人多的商場,但我喜歡拎著大包小包把喜歡的東西帶回家的感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