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者藉卡特爾手法壟斷拉高利潤 易因告密而破局 代價慘重
鉅亨網新聞中心
雖然全球市場由供需決定,但有些產業卻未必由市場決定價格,少數壟斷性產業經常用「卡特爾」的手段,彼此「勾結」,在價格上形成默契,賺取更多的利潤,但「卡特爾」要成功,必須是廠商家數不多、占有率高、商品穩定也沒有替代性、以及成本接近,不過,「卡特爾」隨時都會破局,成員當中如果有人是「抓耙子」,自己已經研發出新一代的殺手級產品,將不惜毀壞彼此的「勾結」,打趴同盟,成就自己。(張雅惠報導)
如果商品很普及,替代性很高,廠商也很多,商品價格是由市場供需決定,不會相差太多,廠商為了吸引消費者青睞,不惜降價促銷,競爭激烈帶來的是利潤愈來愈低。有些企業避免陷入類似的困境,採取聯合壟斷的「卡特爾」手段,勾結價格,賺取更高的利潤。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卡特爾」要成功必須是廠商家數不多,資本大、進入門檻高,廠商彼此的成本差距不大,對於彼此的利潤結構清楚了解,產品的替代性不高,產品本身相對穩定,不過,面板推陳出新的速度很快,「卡特爾」隨時會破局。
「如果,在某個時間點,我偷跑的話,我可以突然賺到很多錢,我就會偷跑了,所有參加卡特爾的業者都要有這種心理準備;加上產品變化很快,很容易升級,或者很容易有替代品出現,例如我是三星,我知道我下一代產品可以穩坐面板龍頭,我在這一代的產品何必和你打爛仗了呢?」
邱俊榮說,「卡特爾」雖然可以成功,但通常不會持續太久,企業的本質終究還是互相競爭,「卡特爾」之內的成員,很難避免有人偷跑,「卡特爾」之外的廠商反而可以獲利。他舉例,兩次石油危機其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不是所有的產油國都是OPEC產油國組織的成員,當時OPEC為了拉高價格,產油國減產,但不是OPEC成員國的墨西哥坐享其成,不用減產,也能有高油價。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