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內生資本積累難以為繼 內銀2年資本缺口超5000億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經濟參考報》消息,儘管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普遍均在 16% 以上,但大部分上市銀行內生資本積累依然難以支撐所需資本金。瑞銀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勵雅敏認為, 2012 年至2013 年中國銀行業總資本缺口可能超過 5000 億元 (人民幣,下同) 。
中新網報導,根據瑞銀證券初步測算, 2012 年銀行業總資本缺口為 2207 億元,其中,承壓較大的是中行、農行、交行、中信、興業、浦發、華夏、深發展,而核心資本缺口較大的則是中、農、交行和興業銀行,缺口分別為 138 億元、 386 億元、 165 億元和 91 億元。並且,瑞銀證券還預測稱, 2013 年銀行業總資本缺口將達到 2953 億元。
目前,中國上市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 12.2% 左右,核心資本充足率為 9.7% 左右。中金公司研報認為,假設 2012 年銀行總資產增長速度與 M2 增速均為 14% ,則上市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將降低到 10.7% 左右,核心資本充足率降低到 8.5% 左右。然而,新的資本監管要求,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於 11.5% 和 10.5%。
瑞銀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勵雅敏指出,短期的內生資本積累能夠支援銀行一定的留存資本金,但長期來看,依靠內生增長的資本仍然將無法滿足銀行所需,在新資本協議的監管標準下,中行、農行、交行以及華夏、浦發深發展對於資本補充的長期壓力較大。
2011 年以來,中國銀行業將融資重心轉向債券市場,多位分析師預計這一趨勢將會在 2012 年得到延續,發行次級債仍然是多家銀行的首選融資方式,而股權融資的需求則將成為次選。
在 2011 年,多家金融機構公佈了再融資方案,但在市況不佳的情況下,不少銀行的計劃被擱置到今年,其中包括,民生銀行修改了再融資方案,棄 A 股定向增發改為發行 200 億元人民幣可轉債和增發不超過 16.51 億股 H 股,擬再融資總規模約 290 億元;招商銀行擬實施 A + H 股配股 350 億元,以及建設銀行 400 億元次級債計劃等。
不久前,匯金同意工、中、建降低分紅率至 35% ,顯然與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所強調的增加投資回報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基於銀行業資本缺口依然較大的事實,作為 A 股市場分紅大戶,銀行業不得不依靠用利潤留存的方式補充資本金。
但是,無論是何種融資方式,如果掀起新一輪融資潮,對資本和實體市場帶來的衝擊都難以忽視。
[NT:PAGE=$]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供求矛盾,比國際成熟資本市場更突出。銀行融資過大,會導致資金面不足對股市帶來向下的壓力;另外一方面,市場容易產生「擠出效應」,一旦銀行融資的佔比較高,實體經濟拿到融資量就會較少。這並不符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的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目標。
實際上,出於對銀行資產風險的擔憂,今年,銀監會對銀行業依然保持審慎監管的態度,因此,在資本消耗和監管標準提高雙重擠壓下,這兩年銀行融資的壓力依然較大。一位接近銀監會的消息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銀監會還將就新資本協議的內容徵求各方意見,或許監管標准將作細微調整,但並不會特別放寬。
長江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陳志華稱, 2011 年中期,銀行業逾期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 6.8% ,市場對資產品質的擔憂加劇,今年監管層對資產品質的擔憂將集中于企業貸款和融資平臺貸款。
勵雅敏分析表示,影響中國銀行業的主要下行風險因素包括:第一,宏觀經濟的下行風險以及由此帶來的資產品質風險;第二,從緊貨幣政策、資本金政策、利率市場化政策等對銀行信貸增速、凈利差等方面帶來的制約;第三,房地產政策在內的其他重要產業政策對銀行經營的影響。
在現有的監管標準下,目前,中國銀行內含風險加權資產增長率在 14-16% ;股份制在 17-19% ;城商行在 15-17% ,基本滿足信貸增速常態下風險加權資產增速的要求。但根據銀監會新資本協議的意見徵求稿,操作風險將逐步納入風險加權資產計算中,在內評法實施之前,計入操作風險的影響將是持續且遞增的,另外,融資平臺和經濟下行風險存在提高信用成本的需求。陳志華認為,這些因素均將導致銀行業資本充足率下降。
他大致測算稱,計入操作風險及信用成本後,對銀行業核心資本充足率的累積效應將達到一個百分點左右,分別來看,對國有大行的影響約 0.9 個百分點,對股份行的影響約 0.7 個百分點,對城商行的影響約 0.8 個百分點。
在銀行業大規模融資的背後,其依靠高利差獲得的高額利潤一直被市場詬病。據了解,發達國家的銀行業存貸利差約為 1% ,但目前,中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差則為 3.06% 。工行在其 2011 年前 3 季實現了凈利潤 1640 億元,同比增長 28.79% ,但這其中,利差收益對利潤增長的貢獻度高達 68% 。從絕對量上看,利息收入佔到工行凈收入的 7 成以上。而 2011 年前 3 季,利差收入對建行的凈利增長貢獻度更是高達 73.76%。
除了國有大行,對於股份行和城商行而言,其依靠放貸獲得的利差收入也是重要的利潤來源。交銀國際銀行業分析師李珊珊認為,一般而言,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的貸款資產比重佔比較高,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類銀行的存貸比往往會高於國有大行,這就意味著,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利潤增長對息差收入的依賴度也很大。
[NT:PAGE=$]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指出,銀行業曾改變了單純的「存款考核」,強化綜合效益管理,但近年來又開始追求單純的規模擴張;曾精簡了機構,縮短管理鏈條,但近年來又開始增機構、搶地盤。
「放貸—融資—再放貸—再融資」是多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盈利模式單一所形成的一個怪圈。 2009 年以來商業銀行紛紛採取「以量補價」來實現規模擴張,最終當年全年以 9.59 兆元的人民幣信貸總規模收尾,由此帶來的是,融資平臺貸款量高企,國有商業銀行不得不面對新一輪地方政府的投資擴張。
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尹龍大體估算, 2010 年投向基礎設施的貸款在 6 兆左右,這意味著當年新增的 7.9 兆貸款中,僅有 1.9 兆投向了其他非基礎設施領域。
2011 年,在貨幣政策緊縮的情況下,監管層對於銀行信貸投放在規模上實行嚴格的規模監管,因此,各家銀行紛紛「以價補量」,信貸資源的稀缺導致中小企業資金鏈緊張程度升級。在 2011 年中,尹龍估計至少 5 兆貸款投向了在建項目,這意味著,當年的新增 7.47 兆貸款中,只有 2.47 兆投向了實體經濟。
今年,在經濟增速開始放緩的情況下,政策目標也從「控通脹」向「促增長」過渡。陳志華進一步分析,上半年通脹持續回落是總趨勢,預計全年信貸實際投放量可能達到 8.4 兆,規模增長較上年有所提升,由於今年信貸供需矛盾緩和、經濟疲軟、通脹溫和,銀行業的息差走勢將呈現前高後低的情況,但總體上銀行業的凈利息收入增長仍將維持較高水準。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現在的金融體制還是以銀行為核心,如果能夠增加直接融資的比重,企業對信貸的要求就下降,銀行成長也會放緩,所以關鍵要發展資本市場。中國現在擴張最快的領域就是銀行,要改變這個情況,放鬆金融管制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是關鍵。
- 川普關稅新政引波動 用主動式投資度過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