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金融時報:精英須改變社會不公現狀 勿讓民粹釀災

鉅亨網新聞中心


發達國家貧富不均愈趨嚴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一份報告指出,美國頂層的1%富人,享有高達47%的稅前收入增長總額。普羅大眾不滿精英階層獨佔經濟成果,引發民粹主義思潮,他們易受極右和極左政客迷惑,群起反抗建制。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精英必須改變社會不公的現狀,不能讓民粹勢力得逞,否則將對社會帶來災難。

香港《文匯報》報導,基層普遍認為精英脫離大眾,無視其利益,令百姓無法分享經濟起飛的成果。金融危機後,大眾生活仍未回復至原來水平,反映精英管治能力不足。前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米拉諾維奇研究顯示,在1988年至2008年期間,最窮的5%人口實質收入幾乎無增長。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發現,自1970年代中期起,一般工人薪酬增長幅度遠遠落後於生產力增長,意味經濟增長的成果集中在少數精英手上。


另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大企業總裁收入在40年前,約為勞動人口平均收入的20倍,現時卻暴增至近300倍。美國年輕人收入下跌,大學畢業生2013年平均時薪雖較沒學位的人高90%,但實質平均工資由2000年起就不曾上升,難以向上流。民粹主義的崛起,也源於移民人數佔總人口比例急增。對大部分當地人來說,儘管移民帶來大量經濟、社會及文化利益,但他們無法分享,只有大企業受惠。

在貿易開放的浪潮下,美國數十年來簽訂多份自由貿易協議,令企業轉到海外生產,本土大量職位流失,工會亦不斷萎縮,無力為工人爭取權益。在美國總統初選,民主黨桑德斯及共和黨川普相繼冒起,挑戰精英管治,即為明證。目前支持率最高的參選人川普,對貿易採取保護主義,同時敵視移民。他自詡保護美國公民身份,獲得大量選民支持。若他當選總統,恐對全球造成負面影響。

除了美國,歐洲排外的風氣愈來愈盛行,極右政黨在不少國家的選舉都有斬獲。它們大打民粹牌,利用民眾對地中海難民以及經濟問題的不滿,介入主流政治。

民粹主義打擊歐洲一體化進程,歐盟月初與英國就歐盟改革計劃達成協議,回應英國多項訴求,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警告,民粹政治正把歐盟推向「自殺」邊緣,又警告難民危機、民粹主義及極端主義,令歐洲處於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危險境地。

英國透過威脅舉行脫歐公投,迫使歐盟接納其改革方案。圖斯克指,非常憂慮其他成員國領袖有樣學樣,以達到一己目的,以彰顯他們不受歐盟控制。圖斯克認為,歐洲多國民粹主義成風,讓政客把難民危機歸咎於歐盟。歐盟外交官近期指,意大利、波蘭及匈牙利均可能仿傚英國,尋求跟歐盟談判改革。意大利總理倫齊近日接受彭博社訪問時,便形容歐盟是「正在鐵達尼號上演奏的交響樂團」。

歐盟將舉行峰會,商討是否接受與英國達成的改革方案。羅馬尼亞、希臘及一些東歐國家已表示不滿,但法、德及波蘭支持,希望通過草案。   (接下頁)

[NT:PAGE=$]

《印度快報》報導指出,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參選人桑德斯異軍突起,勢頭更凌駕對手希拉蕊。桑德斯屬社會民主派政治人物,他的急速冒起反映美國左翼冒起,這種趨勢在歐洲多國也出現。英國工黨黨魁科爾賓、西班牙「我們可以黨」領袖伊格萊西亞斯以及希臘激進左翼聯盟領袖總理齊普拉斯,均為代表人物。他們奉「公平」為執政的圭臬,所領導的政黨改變各國傳統政治架構。

全球目前有3億年輕人失業,社會瀰漫不安氛圍,即使找到工作,30%亦屬臨時工。分析指,現時西方民主制度下,建制逐漸被大商家控制,制度缺失令年輕選民失望,英國有調查指,僅21%受訪者認為政府聆聽他們的意見。

在美國,希拉蕊等中間派政客未能贏得年輕選民信任,質疑他們傾向大商家。在此情況下,不少國家均出現「政治碎片化」,小黨或地方政黨屢屢挑戰建制大黨地位,年輕人傾向支持桑德斯這類自由派政客,接受帶來經濟安全感的民主社會主義,以及「大政府」提供社會安全網,尤其是提高最低工資等社會福利政策。 

發展不平等不僅是國家社會內部問題,也體現在國際層面。英國《衛報》報導稱,全球發展牽涉廣泛層面,不過在媒體、學術和政治等各方面,大多由西方國家聲音主導,來自發展中國家尤其非洲的代表不受重視。分析指出,要更有效解決衛生、食品安全等各方面議題,亟需來自前線發展中國家的專才協助。

前年西非爆發伊波拉疫情期間,無國界醫生等西方援助組織成為國際媒體報導焦點,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卻沒受太大關注。事實上,他們才是最了解疫情的一群,理應獲得外界支援,讓他們更好地投入工作。據統計,在所有具影響力醫學期刊中,只有6.5%的文章是由來自佔全球90%人口國家的作者撰寫,而這些國家的醫療問題才是最嚴重,這導致貧窮國家疾病往往被忽略。

缺乏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將大為削弱國際援助工作,無法消除援助國與受援國之間的嚴重分歧。 

談到民粹主義,外界一般會聯想到激進右翼,甚至常與排外主義混淆。去年希臘及西班牙均有打民粹牌的左翼政黨,在選舉突圍而出,顯示民粹並非右翼「專利」。英國《衛報》引述法國學者拉克洛指出,民粹、民主及自由主義互有關係,其核心思想是將社會粗略分為「純正人民」與「貪腐精英」,政治則應反映大眾意願。然而這種二元對立容易造成社會兩極化,令反對民粹的聲音遭排斥。

拉克洛認為,民粹主義帶出大眾關心、而精英階層避免觸及的社會問題,例如歐洲近年厲行緊縮政策,反緊縮及疑歐派冒起,挑戰精英對緊縮及歐洲一體化的論述。墨西哥政治學者阿爾迪蒂形容,民粹主義者像晚宴上的醉客,不尊重既定規則,但又說出痛苦及真實的社會問題。  (接下頁)

[NT:PAGE=$]

民粹主義論述建基於平民與精英間的矛盾,卻忽視「平民」間的利益差異。民粹者以「大眾聲音」自居,變相扼殺政治對手的正當性,只把異見者視為精英的「打手」,與他們妥協將令大眾「腐化」,造成非我即敵的兩極局面。

歐洲大部分國家政制完善,避免民粹領袖為所欲為,但部分國家的民粹政府則較危險,例如匈牙利及委內瑞拉政府制訂新憲法,破壞民主政制的權力平衡,又安插親信身居要職,任期不時超越法律限制,並以稅務及法律手段對付反對派。

面對財富不均,左翼提倡財富再分配、投資教育;右翼則認為要縮減政府規模、債務和賦稅,但這顯然未能觸及商界通過政治影響力,「自訂」遊戲規則的問題。美國過去25年來,知識產權法不斷擴大,延長藥廠、科技企業及娛樂集團等巨企的壟斷,變相增加消費者負擔。

當局放寬針對股權買賣的限制,容許利用保密訊息作內幕交易,企業總裁遂利用回購推高公司股價,從中取利。華府亦無視稅制漏洞,不斷降低邊際稅率及豪宅的物業稅。

華府又放寬金融業限制,造成大量涉及華爾街的併購,使大企業對經濟影響力日增。2008年金融海嘯後,華爾街大行獲政府救助,變相把經濟衰退的惡果轉嫁至一般打工仔及納稅人。分析指出,從政者須挑戰大企業「股東至上」的信條,更多照顧僱員的利益。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認為,執政者應鼓勵企業競爭,並設法讓稅收更公平,因為資本家和大企業往往享受極低稅率,加劇財富不均。同時,由於大企業藉政治捐款換取有利它們的政策,損害民眾利益,因此當局須嚴格限制政治捐款的影響力。他指出,若貧富懸殊繼續惡化,將令公眾對建制的信任崩潰,精英階層必須警醒,避免讓民粹分子有可乘之機。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