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鹿到圣元,"奶霸"恒天然的中國滑鐵盧
鉅亨網新聞中心
面對中國如此廣闊且潛力巨大的市場,來自新西蘭的恒天然(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卻遭遇連續打擊。
8月12日,深陷“激素門”的圣元發布公開聲明稱,圣元目前一共擁有3個嬰幼兒配方奶粉系列,分別是名山、優聰和優博。其中主要品牌優聰和優博系列目前使用的全脂奶粉均來自恒天然。
而在此前一天,恒天然也在自己官方網站上承認,自己是圣元國際奶粉的供應商。
這已經不是恒天然第一次卷入到中國乳品質量事件之中。兩年前,席卷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的主角三鹿,正是恒天然在華參股的唯一一家企業。
但接連的打擊似乎并不能撼動恒天然在中國乳業市場的根基:憑借著對中國乃至全球乳品原料的大規模出口,恒天然早已經成為世界乳制品市場價格的“風向標”。而在中國,無論是三鹿,還是圣元,都僅僅是恒天然為數眾多的合作伙伴之一。
據本報記者了解,中國為恒天然第四大市場,去年中國從新西蘭進口24.7萬噸奶粉原料。多位乳業行業專家告訴記者,不管是外資還是內資企業,只要國內做配方奶粉的企業,都在跟恒天然打交道,“國內奶粉生產企業的背后基本都有著恒天然的影子”。
“目前國內進口奶粉一半來自于恒天然,基本上所有大的乳制品企業都是它的客戶。”據乳業專家王丁棉提供的數據,去年我國進口奶粉數量為12萬噸,今年預計這一數字還將增加,達到14萬噸。
三鹿舊傷
伴隨三鹿的坍塌,恒天然在中國最大的投資——8.64億元也灰飛煙滅。恒天然自有的奶粉品牌安怡、安滿,也因由三鹿經營、部分奶源由三鹿供應而退出中國市場
恒天然很早進入中國,但“起了大早,趕了晚集”。在多美滋、雀巢等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立穩腳跟,主導國內中高檔奶粉市場的時候,恒天然仍扮演著一個奶粉出口商的角色,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原料奶粉。
在謹慎試水中國奶粉市場多年后,2000年,在考察了伊利、蒙牛等中國的國內乳品企業之后,恒天然開始確定三鹿這個以奶粉為主的生產企業作為自己的合作伙伴。但是在確定合作的內容上,雙方經歷了5年的馬拉松,直到2005年12月1日才簽署合資協議,恒天然集團注資8.64億元人民幣,認購了三鹿43%的股份。
恒天然的業務主要有牧場、原料粉進出口業務、消費乳品業務和餐飲業務四大塊,貫通了整條乳品產業鏈。進入中國后,它希望打造一個“從奶牛到消費者”的全產業鏈計劃。
與三鹿宣布聯姻后,恒天然也將自己的高端奶粉品牌“安滿”、“安怡”品牌使用權、經營權交與三鹿旗下的子公司安力嘉進行運營管理。
但是好景不長,2008年8月份,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三鹿陷入絕境,投資其中的恒天然也大受沖擊。
時至今日,三鹿仍是恒天然心頭揮之不去的一塊傷痛。
就在今年5月27日,四名內地三鹿毒奶粉受害患兒及其代理律師收到香港小額錢債審裁處判決書。根據該審裁處裁定,他們向原三鹿集團第二大股東恒天然品牌(中國)有限公司索賠一案中,其訴訟請求被駁回。
這樣的裁決讓恒天然又一次化險為夷,但并不能中斷兩年間各方對于恒天然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責任的質疑。
據原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在庭審中供述,外方恒天然參與了多次錯誤決策,包括曾經默認繼續生產銷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此外,據原三鹿集團副總經理王玉良供述,2008年8月13日,當三鹿決定繼續出廠銷售三聚氰胺含量在10毫克/千克以下的庫存產品,并調集三聚氰胺含量在20毫克/千克左右的產品換回三聚氰胺含量更大的產品時,所參考的就是恒天然提供的“歐盟標準”,該“標準”允許每千克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不超過20毫克。
當時將恒天然列為共同被告的其中一案的代理律師、德衡律師事務所律師季成曾告訴記者,在他們看來,上述供訴說明恒天然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并不能置身事外。
雖然恒天然最終從一系列賠償和訴訟中脫身,但也不能擺脫財務上的教訓:伴隨三鹿的坍塌,恒天然在中國最大的投資——8.64億元也灰飛煙滅。2009年2月下旬,恒天然對本報記者表態稱,“恒天然已經對三鹿的全部投資價值進行減值”。
三鹿,正是恒天然入華之后,投資的唯一一家乳制品加工企業。
同時,恒天然自有的奶粉品牌安怡、安滿,也因由三鹿經營、部分奶源由三鹿供應而退出中國市場。
“我們應當知道,(毒奶粉)這一問題不僅影響到三鹿,還給中國老百姓、整個中國乳品業以及恒天然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恒天然方面曾對本報表示。
圣元新痛
雖然恒天然試圖通過發布聲明撇清自己,但在王丁棉看來,恒天然的這份聲明有一個致命傷,即指出其產品因為嚴格限制而不需要定期接受質量檢測
兩年之后,圣元的激素事件再次將公眾已經有所淡忘的恒天然推向前臺。
根據目前已經釋放的公開信息,當前處于輿論旋渦中心的圣元僅僅是恒天然的客戶,且圣元只有部分原料由恒天然提供。
外界懷疑,如果圣元奶粉出問題,有可能的問題源之一就是原料奶粉,而恒天然作為圣元產品原料供應商,給人們留下了懷疑其原料出問題的空間。
但在圣元“激素門”事發后,恒天然顯得信心十足無所畏懼。它稱,新西蘭對使用激素生長促進劑(HGPs)喂養奶牛實行嚴格的法律限制,這也意味著新西蘭生產的牛奶或牛奶產品并不需要定期接受質量檢測。“我們對自己的產品質量保持100%信心。”恒天然稱。
圣元也作出了對恒天然有利的表態,但其閃爍其辭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事件”繼續惡化并持續引來質疑。其中包括,圣元年報中的奶源地為新西蘭,而其官網卻說是來自歐盟。
盡管迷霧重重,但目前尚無任何證據證明恒天然提供的全脂奶粉與這嬰兒性早熟事件有關。不過在王丁棉看來,激素門對恒天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無法避免。
本報記者了解到,8月3日,恒天然第26次網上乳制品拍賣結束,與上次拍賣相比,三種合同期內所有乳品平均價格下跌8.3%。
《亞洲華爾街日報》稱,直到這個月,新西蘭最大的公司恒天然公司還在朝全球食品業巨頭的方向發展。但由于中國的毒牛奶丑聞,恒天然的勃勃雄心遭受了嚴重挫折。
不僅如此,雖然恒天然試圖通過發布聲明撇清自己,但在王丁棉看來,恒天然的這份聲明有一個致命傷,即指出其產品因為嚴格限制而不需要定期接受質量檢測。“這里面是不是就會有漏網之魚呢?他們(恒天然)是不是太過自信呢?”王丁棉反問道。
而此前也有專家指出,根據美國相關法規,允許在養殖過程中在一定情況下使用激素,新西蘭養殖奶牛在繁育配種階段也會注射激素,只有歐盟采取放養模式,不允許使用激素。
此外,外界也在盛傳,恒天然也在世界各地和國內收購奶粉,這部分奶粉在國內被用來“出口轉內銷”,貼上恒天然的牌子又出口中國。
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告訴記者,“或許有這種可能性,或許用來出口東南亞,最后又轉回來。
王丁棉表示,“恒天然是否有這個不太清楚,但是日本人做過。2003年,我去烏克蘭訪問,發現日本明治乳業在烏克蘭收購的奶粉,直接貼上明治的標簽就運往中國。”
但是恒天然的公關公司“智匯公關”的花瑩瑩8月13日斷然否認此說法,“不可能有這樣的收購,恒天然都是自己的奶源”。記者追問恒天然在其他國家的牧場所產牛奶是否遵守新西蘭所制定規定,她表示,“不太清楚,需要與客戶交流。”
王丁棉認為,“恒天然不會做這樣的手腳,風險太大,否則就會毀壞整個品牌。“
不過,對于恒天然在其他各地的牧場是否遵守在新西蘭的標準,8月13日本報記者給正在開會的恒天然公關部的郝曉紅發去短信,但是一直未有回復。
繞不過的乳業“影子”
目前,我國進口奶粉主要來自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其中新西蘭占到70%的份額。而這其中,70%又來自于恒天然這家企業。如此算來,在我國進口奶粉中,恒天然占據了半壁江山
盡管圣元的質量事件又一次將恒天然推上了風口浪尖,但也有不少熟悉恒天然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恒天然的奶粉有質量問題,不可能只有圣元一家生產企業有事。
這樣的判斷源于對恒天然行業地位的分析。
資料顯示,恒天然作為新西蘭最大的乳品公司,90%的產品用于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原料供應商,每年全球銷售量超過195萬噸。產品出口到全球140多個國家的客戶和消費者,年收入為120.3億元新西蘭幣(約85億美元),涵蓋基本乳品以至用途廣泛的專業化原料。據2006年荷蘭銀行的排名,恒天然位列世界第六大乳業公司。
一種說法稱,恒天然控制著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乳品貿易。而且,恒天然是世界眾多大型食品公司的供應商或合資伙伴,其中包括雀巢、卡夫和達能。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2008年之前,國內期貨市場上的奶粉價格由一家美國企業主導。然后從2009年開始,恒天然獲得了這個領域的控制權。“現在,恒天然已經成為全球乳制品價格的風向標。”
而在中國,恒天然的影響同樣巨大。
據王丁棉介紹,目前,我國進口奶粉主要來自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其中新西蘭占到70%的份額。而這其中,70%又來自于恒天然這家企業。如此算來,在我國進口奶粉中,恒天然占據了半壁江山。
據本報記者了解,進口奶粉主要為兩種產品,其一為所謂的大包裝工業用奶粉,該產品一般用于乳制品、餅干、糖果、雪糕冷飲等食品的生產;其二為一些調制好的半成品奶粉,完成了70%的配方,剩余的一些不穩定的配方如維生素等,則在國內完成調制。
與此同時,包括恒天然等企業,也為一些大的奶粉品牌進行貼牌生產。
王丁棉表示,前一種大包工業奶粉在進口奶粉中所占份額最大,超過90%以上。
事實上,對于進口奶粉的需求,還在逐年增加。王丁棉認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目前國內奶源不足,需要以進口彌補;其次,一些企業從安全角度考慮,也希望多用進口奶粉。比如,國內一些奶源在抗生素、細菌、蛋白質等方面達不到要求。
此前,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安齋春樹曾對記者表示,養樂多之所以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幸免,這是因為養樂多一直使用澳大利亞進口脫脂奶粉。他坦言,此前養樂多有過使用中國產奶粉的想法,但經過長時間調查分析,國產奶粉部分指標一直不合格。
而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國內食品加工企業對于進口奶粉的需求更大增。數據顯示,2008年8月,我國奶粉進口量僅為4685.799噸,9月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后,奶粉進口量上升至6779.644噸,同比上升44.6%。此后數月,奶粉進口量仍然保持大幅增長狀態。
2009年,我國進口奶粉為12萬噸,今年預計達到14萬噸。
除了安全的考慮外,激增的奶粉生產產能也是進口增多的原因之一。
王丁棉表示,從三聚氰胺到現在,國內在乳業投資上砸下去的資金有200億之多,產能擴大了,對原料的需求也自然增加。
而進口奶粉價格的低廉也是其大受歡迎的原因。一般而言,國內每噸大包裝奶粉的成本比進口奶粉的到岸價要高出幾千元。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奶業協會人士認為,造成進口奶粉價格低廉的原因首先是進口奶粉的生產成本低于國內。在國外,每頭牛產奶量均在9-10噸左右,而國內僅為4噸左右,不及國外的一半。
除了巨大的供應量和產品質量的穩定外,恒天然的銷售信用也是其在原料提供商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據業內說法,如果有廠家或貿易商進口恒天然產品,在蛋白質、水分等某一項被檢出不合格后,恒天然會及時收回貨品并安排重新發貨。“所有程序走下來只要1個月左右,而一些企業,特別國內企業,一般要拖上3個月至5個月,甚至半年。”
“目前,基本上所有大的乳制品企業都是它(恒天然)的客戶。”王丁棉也因此認為,鑒于恒天然的企業基礎、產品質量和國際威信,此次圣元事件對其的影響不會太大。
重振三部曲
盡管對圣元事件是否會影響到目前的中國戰略,尚未得到恒天然方面的回復。但其在中國的發展無疑將會繼續深入。
事實上,在圣元“激素門”之前,恒天然正在中國躊躇滿志地醞釀著重振旗鼓的計劃。
今年2月,恒天然中國董事、總經理菲利普·特納曾對媒體描述恒天然重返中國市場的三部曲:“第一步是自有品牌重返中國,第二步是投資新建牧場,第三步是探索中國發展加工處理的機會。”
2009年9月,恒天然旗下安怡、安滿正式重返中國,負責該產品分銷的也從之前隸屬三鹿的安力嘉公司變更為香港大昌行下屬企業。恒天然表示,出于保證質量的考慮,雖然成本上可能有所增加,但產品在分銷時的價格與以前相同。
而恒天然CEO安德魯·費里爾也表示:“中國大大增加了對進口產品的購買,所以,新西蘭產品賣得非常好。但我們也在中國經營奶場,而且,我們打算在那里修建更多的奶場。”
“三聚氰胺”事件也讓恒天然反省了自己在華的發展思路。安德魯·費里爾曾表示,確保高質量牛奶的穩定供應,是其在中國成功的關鍵環節。
早在2006年底,恒天然攜手三鹿共同投資3000萬美元興建唐山漢沽牧場,其中恒天然占有85%股份,目前有2400頭奶牛產奶。據本報記者了解,在唐山修建牧場,在恒天然集團海外投資項目中尚屬首例。
三鹿破產后,恒天然曾流露出以優先購買權回收剩余的15%股權的意向,但最終仍由三元購得,由其實際控制人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持有。
恒天然同時對記者表示,唐山牧場是一個試驗項目,“我們希望將恒天然最佳實踐的牧場方式應用于中國的環境下,通過該農場能幫助奶農獲得有關牧場最佳實踐的相關知識,提高中國牧場的質量和產量。”
這一目標下,今年2月初,恒天然宣布年內將再建兩座新牧場,地理位置將會選在唐山牧場的附近。規模與目前唐山牧場相當。而菲利普·特納稱,恒天然將對新牧場擁有絕對的控制管理權。
“截至 2009年7月的上一財年,漢沽牧場產奶量1700萬升,今年7月將達2400萬升,未來兩大牧場所設計的產能與此一致。”據恒天然透露,兩家新建牧場已進入審核評估階段,計劃于今年年中簽署最終長期租賃協議。
而在加工處理方面,盡管恒天然目前尚無動作,但它絲毫不掩飾野心:“未來恒天然非常有興趣與本地的加工廠合作,或者采取本土收購的方式。”
盡管對圣元事件是否會影響到目前的中國戰略,尚未得到恒天然方面的回復。但其在中國的發展無疑將會繼續深入。因為,在恒天然眼里,“未來25年中國將是世界最大的乳品市場。”而在未來十年,中國需求將增三倍,達700億美元左右。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