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的味道在彌漫 評級機構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鉅亨網新聞中心
標準普爾周一將對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長期信用評級由AAA下調至AA+。該評級機構上周五下調了歐元區九個國家信用評級引發了政治上的怒火和投資者的不滿。但是,歐洲大陸上如火如荼的主權債務危機無疑將再度成為匯市的焦點。
此次下調評級最關鍵的是對法國和意大利評級的調整。法國的評級被下調到AA+,展望為負面,而德國保留了AAA評級皇冠,同時展望為穩定。這一區別可能會導致已經超低的德國國債收益率進一步走低,異常不安的投資者現已將德國視為歐元區僅剩的具有流動性的安全資產。此外,此舉還可能加劇這兩個歐元區關鍵國家之間的政治緊張氣氛,并削弱歐元區金融穩定基金。
標準普爾下調評級的理由似乎是幾乎無可爭辯。從這場危機自2009年年末在希臘爆發以來,歐元區到現在都未能有效地控制危機的蔓延。該地區領導人片面強調財政緊縮的做法又導致問題雪上加霜。政治斗爭又導致急需的行動一再被推遲。只有歐洲央行因為承諾向銀行提供無上限資金并且減息而獲得了少許的贊賞。
周五的降級凸顯了許多歐洲政府與評級公司之間痛苦的關系,政府試圖削弱這些公司的影響力,淡化它們的評價。當初,國際評級公司給歐洲國家高信用評級時,歐洲各國領導人都紛紛稱贊高評級是榮譽的標志。但當危機期間歐元區政府紛紛被降級時,歐洲的官員們卻認為,這些公司不配作為金融系統和健全財政的官方評判者。
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評級公司的名聲受到了影響,因為它們沒能指出美國復雜金融產品的弱點。而現在,歐洲政府認為它們的做法擾亂了歐洲的債券市場。歐洲政府試圖削弱標普、穆迪和惠譽這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影響力。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因為它們的評級已經深深影響了金融規則以及機構投資者的行為。
三大機構的評級對世界經濟都有巨大影響。有專家認為出現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評級機構對相關債券的風險作出錯誤判斷。三大評級機構已不再是簡單地傳遞信息,而是擁有一種決策權力。
《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曾寫道:“當今社會有兩大超級權力機構——美國和穆迪。美國用炸彈摧毀你,穆迪通過降低你的債券評級毀滅你。有時誰也說不準兩者中哪個更厲害。”
1996年,全球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出版一項長期研究成果《無疆界市場》,該書宣告:誰掌控全球資本市場的定價權,誰就掌控了全球資金的流向,就掌控了主權國家的貨幣和金融政策,就掌控了主權國家興衰成敗的命脈。而當今世界掌控全球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定價權的,就是以穆迪、標普、惠譽為代表的美國信用評級機構。
2002年到2007年間,三大評級機構將總額約3.2萬億美元的房貸抵押債券中的絕大部分評定為最高級別AAA。但當危機來臨時,它們又迅速降低這些金融創新產品的級別,放大了危機效應,被國際輿論普遍指責為金融危機的“幫兇”。
希臘債務危機一步步升級并演變成歐洲債務危機的整個過程中,三大評級機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歐債危機每次加劇背后都有評級機構的影子。評級機構每次調低歐元區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都會在金融市場上掀起巨大風波,對市場信心構成沉重打擊。
截至2012年1月初,美國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達到極具象征意義的100%,與經濟總量相等規模,而與之形成反差的卻是2011年造就了美國國債30年來的“大牛市”。為什么一個收益率越來越低的投資品種也越來越使得全球投資者“趨之若鶩”?這似乎并不符合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和邏輯。
[NT:PAGE=$]
三大評級機構壟斷了全球從企業到國家的信用評級業務,這種壟斷地位使其缺乏應有的獨立、公正、客觀與科學性,它們用美國的價值觀和標準來評判其他國家的企業和主權信用,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南轅北轍,不僅無法及時準確地發揮預警功能,甚至會加劇金融市場動蕩。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穆迪、惠譽、標普這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影響與操控市場,謀取不正當利益,甚至協助美國政府攫取政治利益。
信用評級功能過于重要,而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主導的信用評級體系卻存在明顯不客觀、不公正、不合理。三巨頭明顯高估美國等發達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明顯低估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主權信用評級。自1949年穆迪給予美國AAA評級以來,不管經歷何種經濟金融危機,直到2011年8月前這一信用等級從未改變。但很長時間以來,美國債務問題就已存在,而三大評級機構卻沒有任何表示。
三大評級機構在歐洲的連續動作,使歐洲金融市場資金流向會發生轉變。此而時,美國無疑稱為收益方。目前全球市場只要發生某地區被降級,就會看到資金大幅流向被認為最安全的投資,那就是美國國債。
一般理解,在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遭遇降級后,一些保守型基金可能被迫拋售美國國債,此舉意味著美國債務成本將上升,如果對沖基金選擇做空美國國債,對美國的負面影響將更大。但事實上,美國國債卻延續漲勢,收益率持續下降,出現美國國債的“牛市”。被下調評級,要是換作其他任何國家,此舉必然會引發一場拋售,但美國國債的投資者幾乎連眼皮都沒眨一下。
美債泡沫和繁榮的背后是美國債務的爆炸式增長。20多年以來,美國國債總數由1989年的2.7萬億美元到現在的15.2萬億美元,與經濟總量持平,而美國發債規模也占到了全球三成以上,美國國債二級市場存量達到6萬億美元以上,的確可以滿足全球源源不斷的資金投資需求,但這也就意味著通過如此順暢的融資機制把全球牢牢地捆綁在一起,這種“火燒連營”的連帶風險絕對要比今天的歐洲債務同盟更大。評級機構對歐洲的連續且頻繁的動作之下,似乎空氣中都飄散著一種陰謀的味道。
(崔凱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