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出口導向帶給國內的麻煩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上周評論觸及到國民經濟的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數目日益龐大的貿易順差,給國內經濟平衡帶來的困難。流行之見,談到貿易順差,就只往“國際影響”那個方向想,甚至僅僅爭論對美國經濟平衡的影響。可是既然叫國際貿易,其中一國又是中國,那包含著巨大順差的對外關系,怎么就對中國自己的國內經濟沒有影響呢?個人的觀點,如此“見外不見內”的思維,是很多年人民幣匯率與貨幣問題得不到妥當處理的認知基礎。

現象并不復雜:每年中國大量商品凈出口,但是生產這些商品所獲得的貨幣收入,卻留在了國內。這筆在國內市場沒有商品與之對應的貨幣,數目少了無所謂,可是眼見越來越大,其影響就不能小視。統計上是這樣記載的:中國商品與服務的凈出口,1990年510億人民幣,占國民生產總值2.6%;1997年3550億,占4.3%;2004年10223億,占5.4%;2007年23381億,占8.9%;2008年金融危機波及中國的出口,但這一年的凈出口還有24135億,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7.9%。

“凈出口”者,所有商品與服務的出口額減去全部商品與勞務進口額之差也。這里要問幾個問題了:這部分凈出口的商品與勞務,是在哪里生產的?答:在中國國內。這部分凈出口的商品與勞務,是白白生產出來的嗎?答:當然不是。誰在生產這部分凈出口商品與勞務時掙得收入了?答:工人掙人工、老板掙投資與管理收益、政府抽到稅、銀行收利息,也許還有其他的服務方掙費用。

這就帶出上周本專欄提出的問題:所有這些創造了凈出口商品與勞務而掙得的收入,對國內市場究竟發生什么樣的影響?講過的,不是小數,而是每年以萬億為單位計算的大數。也講過的,這部分貨幣收入對應的商品勞務悉數出口,是“剩”在國內的“純購買力”。我們要不依不饒地問,這每年論萬億數的購買力,在市場上究竟可以買到什么?


上周本專欄先排除了兩點。第一,買不到國內商品與勞務。道理簡單,因為這筆購買力對應的商品勞務已經全部出口了。這當然是從總量(宏觀)來看的結果。微觀上,出口企業掙得的收入,分不清究竟做的是凈出口還是總出口,橫豎發到手里的錢都有權購物,正如就是不做出口生意、靠內需掙得的收入,也有同等購物權一樣。但是,當所有的購買力一起購物時——這又是從宏觀看問題——那塊絕對多出來的 “純購買力”,就找不到與之對應的商品勞務。因此,當人們非要一起行使購物權時,過量貨幣追逐不夠量的商品勞務的現象就可以被觀察到,結果就是物價的普遍上漲——通脹是也。

第二,也買不到國外的商品勞務。闡釋過的,凈出口創造的本來是外匯購買力,可以大手買國外商品、國外勞務、國外資源和國外權益。可是在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下,對很多行為者來說,與其留匯在手,不如售匯給央行來得合算。也講過多次,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實質,是政府確定了刺激出口的匯率目標,并要央行用基礎貨幣不斷購匯來達成。這樣,實際的匯率水平,就構成國內公司與個人使用外匯的機會成本。人民幣匯率低估,國內有外匯的也不愿意多用匯。這樣,由凈出口形成的純購買力,就無從通過擴大進口來實現平衡。比較起來,進口關稅與服務便利等等因素的影響,倒還在其次。

剩下還有什么出路嗎?那就增加儲蓄吧。這也是近年中國的儲蓄問題引起全球關注的一個原因。相關的解釋五花八門,從中國人喜歡儲蓄的文化特性到社保不足帶來的強制性儲蓄等等,不一而足,有機會以后再作探討。這里要指出的只有一點:無論中國高儲蓄的成因為何,增加儲蓄并不能為中國日益增加的凈出口帶來的人民幣購買力,找到市場平衡之路。

這么說吧,除非大家把錢存到枕頭或炕洞里,導致這部分貨幣徹底沉淀、退出流轉,否則,儲蓄越多,市場貨幣與商品勞務之間的不匹配就越嚴重。這不是什么深奧的學問:如果你我把錢存到銀行,那銀行是要把錢貸放出去才可以維持下去的。從銀行再貸放出來的款子,還是要追逐商品?很明白,如果存入銀行的款項本身就來自凈出口創造的貨幣收入,那么它斷然不會因為到銀行轉了一圈,就能夠找到對應的商品與勞務。恰恰相反,隨著存入-貸出次數的增加,更大量的貨幣被銀行創造出來之時,就是過量貨幣追逐不足量商品的矛盾變得更為嚴重之際。

統計數據稱,2008年年底我國各項存款余額46.6萬億,各項貸款余額30.3萬億,分別比2004年增加了22.5萬億和12.5萬億。去年更不得了,僅第一季度新增的銀行信貸就達4.5萬億。我看勢頭不對,為文質疑 (見:“還算‘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嗎?”http:/zhouqiren. log.ohu.om/115197918.html)。有不同意見辯護說,中國信貸膨脹的來源不是增發鈔票,而是儲蓄,所以沒有什么大不了。我對該論調不以為然,因為在順差巨大的出口導向經濟里,本來就有相當大一塊儲蓄,根本找不到與之對應的商品,經由銀行貸放出來,陡然增加市場的物價壓力。

講到底,凈出口掙下的貨幣追不到商品,存到銀行里貸放出來后更加追不到。這就解釋了這些年來為什么不是這里“熱”,就是那里“熱”。倘若政府干脆不管物價,聽任沒有商品對應的超額購買力全部沖向市場,最后總歸會“平衡”的吧?還以2007年為例——全年凈出口2.3萬億、占國民生產總值約9%——如果放任價格不管,年度物價總水平上漲9%,過量貨幣追商品的游戲,是不是可以不平自息?

有兩點困難。其一是我在《貨幣似蜜,最后還是水》一文里提到的,過量貨幣流入經濟時有粘性,可能一時集中于某個商品或某個市場。那樣的話,某商品的價格上漲就可能遠超過9%。其二,出口導向非一日之功,積存在經濟體內的過量貨幣如籠中之虎,一旦放出來,其胃口可能不止增加9%。把這兩點合并,加上人們的自保、投資與投機行為分不清楚,在預期紊亂之下“牛群”受驚嚇后可能過度反應,局部的市場失衡可能沖天而起。

物價傷民之際,人言滔滔。要政府無為而治,搞自由放任 (laissez-faire),經濟學家可以建言,但聽者藐藐。政府以看得見之手頻頻干預調控市場,由此而起。管來管去,政府部門很辛苦,最好的效果也不過揚湯止沸,也許可以遏制貨幣追商品于一時,卻不斷按下葫蘆浮起瓢,因為釜底之薪——出口導向經濟創造出來的過量購買力——還在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記住了,貨幣從來不會死,它像泛濫的江河之水一樣,永遠尋找著新的出口。

究竟還有沒有別的出路?思來想去,邏輯上的出口惟有一處,這就是把經濟體內原本不是商品的資源動員到市場上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靠新增的商品與勞務吸收過量的貨幣。這方面,中國經濟有經驗、有教訓、有挑戰,也有機會。下周再談吧。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