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貨幣戒癮"陣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09年8.7%的經濟增速宣告中國通過次貸風暴考驗,順利進入了后危機時代。這一階段的主題有兩類:一是貨幣正常化、經濟復蘇與通脹預期之間博弈,二是各國經濟結構優化與全球經濟再平衡艱難起步。對資本市場來說,如何擺脫已然成癮的“流動性依賴癥”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新的經濟特征決定股票市場投資思路必須發生戰略性轉變:降低整體期望收益率是“貨幣戒癮”付出的正常代價;沖浪“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時代大潮,方能在新興產業中挖掘下一個大周期的“Tenbagger”。

2010年,既是上一個十年的結束,也是下一個十年的開啟。站在時間結點上回首,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大發展的十年,期間GDP年均增速接近10%,完成了從不足10萬億元到33.5萬億元的巨大飛躍。重積累、輕消費的發展路徑推動我國成為制造業大國,鋼鐵、水泥、機械、石化等重工業誕生出大批藍籌。

然而,隨著經濟總量膨脹和人均GDP邁入3000美元門檻,舊有經濟增長方式無法持續給經濟注入更活躍的生命力,結構性弊端終將嚴重制約總量成長。從這個意義出發,要感謝次貸引發的經濟危機,因為在本輪高度濃縮的周期里,中國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被無比清晰甚至夸張地表現出來,印象里遠期的問題、風險和瓶頸事實上已經為時不遠,倒逼我們必須立即著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當前最現實的難點是,如何從歷史天量的貨幣釋放中完美抽身而出,不破壞經濟復蘇上升軌跡,又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這不僅是政策選擇的難題,也恰恰是當前股票市場核心困惑——好數據被壞解讀,即經濟數據越向好就越引發通脹擔憂,導致貨幣政策提前收緊,抑制資產價格估值中樞。這是資本商品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的大博弈,將其比喻為資產價格“去金融屬性化”似乎過分,但如何擺脫已然成癮的“流動性依賴癥”卻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我們無力也無需給出具體方案,唯一確定的是,市值占比大的貨幣敏感型行業承壓,投資者要么主動調低期望收益率,要么被動等待市場先生來調低。

這并不意味熊市來臨,“貨幣戒癮”需要付出的代價是暫時而有限的系統性風險,結構性機會依然清晰,背后邏輯就是中期經濟轉型——一邊削減淘汰落后產能、適當降低對外依存度,一邊產業升級、區域振興和消費深化,這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必然之路,也是主動順應全球再平衡應有之舉。

大膽預測,在下一個十年里將誕生許多新公司利用新技術開創新行業,能源、電子、材料或是生物等新領域將誕生大批藍籌。正如上一個十年,但一切都是新的。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