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中國企業分攻蘋果產業鏈兩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1-31 10:51
據蘋果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上季度其盈利130.6億美元,合13.87美元每股,創造了歷史記錄,也大大超越了華爾街預計的10.15美元每股。而去年同期蘋果的利潤為60億美元,合6.43美元每股。
蘋果面臨盛極而衰
由于蘋果的強勁表現超華爾街預期,其股價上漲8.69%,在盤后交易中達到457.05美元。如果按照蘋果共9.3億股計算,蘋果的市值在上周二晚間增長了270億美元,使之成為了世界上公開交易的最大公司。
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表示,“我們將這些出色的結果和破紀錄的銷售歸功于iPhone、iPad和Mac,蘋果的勢頭強勁,并且我們還有令人興奮的新產品將要發布。”
然而,風頭無兩的蘋果公司,卻也面臨著隱隱危機。除了一貫對社會問題表現出的不予關注受到各界抨擊外,蘋果產品在其第二大市場中國引起的銷售混亂,也讓蘋果越來越意識到,在中國做生意的希望和風險并存的窘境。更為堪憂的是,蘋果引以為傲的產品也受到了強大的沖擊和挑戰。
IT時評人張書樂認為,蘋果靠個性化取勝,卻在時下成為大眾化產品,其已經到了發展的極致,接下來就是大眾化產品擊敗不再個性的蘋果的時代了。iSuppli高級分析師顧文軍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蘋果在IPAD上基本達到了頂峰。之前更多是靠喬布斯的個人魅力和設計的完美產品。現在失去喬布斯之后,蘋果推出新產品的速度已經放緩 。而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三星卻已經掌控整個產業鏈(屏、存儲器、芯片等),從這一點來看, 三星在未來會對蘋果形成強大的挑戰。而失去對整個產業鏈掌控的蘋果,將會面臨盛極而衰的問題。
中國企業須攻產業鏈兩端
分析人士認為,面對蘋果未來發展的隱憂,身處蘋果產業鏈中的中國企業,也要深思自身的發展之路。
在全球工業分工過程中,中國以“幾乎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的天然優勢崛起,這也決定了中國獲取的分配利潤處在產業鏈微笑曲線的最低端。國家也早已意識到勞動力紅利即將消失的問題,明確提出了產業結構升級。華創證券TMT高級分析師李怒放向《證券日報》記者指出,國家這種戰略導向的判斷,對照中國產業的現狀就是: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在吞噬企業的毛利。李怒放告訴記者,產業界與國家的判斷是一致的:要向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走。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向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上攻。
他指出,中國有如此強的需求市場,完全可以在微笑曲線的一側高端,即分銷、渠道等與消費者打交道的終端部門做得很好。現在已經有像天音控股這樣一批中國企業參與到了這個環節。基于國內的需求,未來產業鏈中中國企業向分銷渠道的一端走肯定是方向。李怒放告訴記者,分銷渠道毛利相對比較高,而且這一方面可做的創新也比較多。蘋果的產品需要用戶教育。最近廣東一帶業內都在談論這件事情。現在廣東出現了這樣一種分銷渠道:負責教會消費者使用蘋果產品。在中國,蘋果店能覆蓋的人群太少,而中國分銷商最了解中國消費者的習慣,能夠覆蓋廣大人群,可以獲得這方面的附加值。
中國電子產業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向微笑曲線的另外一端,即產業鏈的上游發展,去做原材料、芯片、包括面板這些高附加值的產品。
華泰證券對蘋果產品的價值分布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處理器、存儲器、基帶芯片等IC,以及液晶面板、觸摸屏成本占比較高。但像液晶面板等高附加值的環節由于其技術壁壘主要被日韓廠商所壟斷,因而業界對我國的面板行業目前比較悲觀。
對于我國在面板等高附加值產品方面的技術弱勢,李怒放表達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認為,面板的技術壁壘非常強,壟斷性非常高,所以現在基本上是日韓企業在做。這個行業本身就有一定的技術壁壘,但不代表中國企業不能做,實際上,中國企業現在能做面板,只不過現在面板市場的話語權掌握在日韓企業尤其是韓國企業的手里。韓國企業把價格定得很低,中國企業就虧損。“面板行業是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與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不同,機器一開就賺錢。”
韓國面板廠商之所有擁有話語權,是因為其產能占到了全球產能的50%以上,韓國開一部分產能和關一部分產能對全球市場的影響非常大。而中國企業產能去年占全球產能的8%,可有可無,沒有話語權。但大陸本土產能在2011年已經有了質的飛躍。2012年全球面板行業的格局已經非常明顯地向中國傾斜。“8.5代線建完之后,中國的產能占比肯定能破10%,能到15%-25%,中國企業逐漸就有了話語權。”李怒放告訴記者。
他認為我國最近幾年提高產能的趨勢正確。日本面板行業由于資本支出不如韓國和中國臺灣大膽,導致產能規模不足,市場影響力下降。三星占韓國GDP的17%左右,半導體和顯示兩部分今年投資400多億美元,這對韓國已經是很大的數目。而中國臺灣廠商巨虧,也沒有太多精力投資。所以只有中國內地廠商在拼投資。像京東方即使在資本市場融資困難,其背后有國家支持,就能一直做下去。因而李怒放認為,往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另一端走,技術壁壘不是問題。
同時,中國大陸企業既有很強大的市場,也有很強大的政府,這與韓國面板廠商的崛起之路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現在產業格局在慢慢扭轉,尤其在中低端,像深天馬、京東方在產業界有著“價格殺手”的稱號。
此外,李怒放還指出,制造、組裝環節雖然毛利很低,但也為中國企業向產業鏈的另外一端上攻帶來了有利因素,即掌握了制造、組裝環節,相關產業鏈上游的產業就會逐漸本土化和本地化。而本土化和本地化這兩個過程就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機會。“所以日韓廠商也很緊張,在大陸加緊設廠。”
當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家心很急,但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產業界去扎扎實實做工作。”(證券日報)
(曹文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