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全球經濟七大熱點盤點:俄羅斯大火“燒高”國際糧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年對于世界經濟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度,在這一年當中,世界經濟熱點頻現,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斷升級,美國爆出高盛“欺詐門”助推金融監管,俄羅斯熊熊森林大火“炙烤”國際糧價......
相關專題:2010年終回顧與展望之國際篇
綜合媒本12月30日報道,回顧2010年,盡管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經濟生態已經擺脫衰退而逐步回暖,但失業桎梏仍然緊緊鉗制著發達經濟體的肢體與神經,通脹之魔正在蠶食新興市場國家的成果與內力。展望2011年,主要經濟體繼續面臨嚴峻政策挑戰,全球復蘇之路絕不平坦。
美聯儲全力開動“印鈔機”全球“發燒”
美聯儲于11月啟動第二輪量化寬松 啟動印鈔機器
一國經濟政策影響全球經濟的“典范”莫過于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美國當地時間11月3日,美聯儲推出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期望通過購買國債刺激美國經濟復蘇。[]
美聯儲新貨幣政策一拋出,立刻引來市場的一片波瀾。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美聯儲的做法無異于全力開動了“印鈔機”,意味著將大量流動性重新投入市場,勢必導致美元的大幅貶值,同時帶來資產泡沫,并加大美國國內通貨膨脹的風險。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貨幣政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為深遠。
據悉,目前歐洲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考慮在刺激經濟的計劃上實現逐步退出,而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央行日前也宣布加息。此時,美國再次推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勢必迫使許多國家“跟風”,也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各主要經濟體如果持續放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大量資金可能向增長較快的新興經濟體流入,從而增加全球通脹管理的壓力,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而且,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本身也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稍不注意就可能帶來傷害。面對目前美國經濟復雜的狀況,美聯儲的決定是否能起到扭轉乾坤的效果還是個未知數。伯南克這一政策一旦失敗,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將會把美國的經濟拖向更加可怕的地步,而為此付出的高昂資金更會使得困擾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雪上加霜。
從另一個層面上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要想達到大幅度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的效果,必須與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相配合。然而目前的形勢卻不容樂觀,在11月舉行的國會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失去了眾議院的控制權,在以后的執政過程中,能否順利推行其經濟刺激計劃也還是個未知數。如果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難以為繼,必將使美聯儲新推出的貨幣政策“獨木難支”,單指望這一政策來挽救美國經濟是不現實的。
更令人憂慮的是,美聯儲自從美國經濟陷入危機以來,已經頻頻出臺政策,目前留在手里的政策“子彈”已經所剩無幾。如果量化寬松政策再難奏效,留給美聯儲施展的空間將進一步壓縮,而這又將是對人們信心的一次重大打擊。
俄羅斯熊熊大火“燒高”國際糧價?
俄羅斯旱災嚴重 禁止糧食出口
今年夏天,俄羅斯遭遇其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大火,除燒毀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讓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同時還殃及當地的軍事基地,逼近核研究設施,影響了交通運輸。
除了這些最直接的影響,俄羅斯的這場大火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莫斯科也成了“霧都”。為穩定俄國內糧食價格8月5日俄政府宣布,8月15日至12月31日禁止小麥、大麥、黑麥、玉米等糧食和面粉出口。
自俄羅斯禁止糧食出口的消息宣布以來,全球小麥價格已經被推高了一倍。今年,極端天氣不斷“騷擾”地球,各國農業生產損失嚴重,會不會出現全球性糧食危機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擔憂的話題。
小麥價格大幅上漲,喚起了人們對2007-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的記憶。當時,從玉米到大米,農業大宗商品價格全線上漲,并創歷史新高,海地等國家出現饑荒和騷亂。這次的“小麥價格風暴”會否造成新一輪全球糧食危機呢?
俄羅斯大火,無疑炙烤著世界市場。對此,一些業內專家呼吁,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目前雖不會重演,但此次極端天氣肆虐和全球糧食市場出現“過山車”行情再次提出警示,糧食安全問題需要得到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這根弦永遠都不能放松。
豐田召回危機示警“日本制造”
豐田再陷“召回門”
日本豐田汽車發生召回事件雖然并非始于2010年,卻在這一年愈演愈烈經歷美國加利福尼亞爆發汽車史上最大的召回事件之后,豐田汽車先后遭遇“踏板門”、“腳墊門”、“剎車門”“生銹門”、“轉向門”等一系列風波。
就在12月13日,豐田汽車再次向日本國土交通省提交召回申請,在北美市場召回2011年款Siennas MPV汽車11萬輛。至此,豐田在2010年先后向日本國土交通省提交召回申請17次,涉及的市場范圍涵蓋北美、日本、中國、澳大利亞、歐洲等主要汽車銷售市場,涉及的車型包括COROLLA、MARK、CAMRY、HIACE以及屢立戰功的年度銷售冠軍PRUIS等豐田旗下暢銷車型。其特點簡單地可以概括為:頻率高、范圍廣、規模大、車型多。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廠商,豐田汽車也是日本規模最大的企業,其接連發生的召回風波,預示著日本制造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事實上,并非豐田汽車一家出事。2月10日,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本田汽車也宣布在全球召回64.6萬輛汽車,原因是設計缺陷可能導致水流入電動車窗開關造成短路,引發火災。其后,本田又分別因為安全氣囊隱患和剎車踏板隱患,決定在美國和全球召回40多萬輛汽車。
這一系列的嚴重質量問題,讓日本產業界顏面盡失。日本制造業的其他許多頂級品牌已失去了“日本制造”的光輝。三洋電機已不復存在,東芝和富士通也在重組,三菱、馬自達和尼桑多年來都和外國公司捆綁在一起。
全球最大的金融產品經紀商之一的法國新際集團駐香港首席策略師科比?迪雷說:“日本大企業普遍存在傲慢與自滿,他們腦子里總是裝著‘自己產品質量第一’的想法。”日本制造在全球擴張的同時,其產品質量便不能得到保證。此外,在面對危機時,豐田公司的公關能力也備受質疑。
艱難地挺過“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儼然已經走到了山前。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但“有路必有豐田車”嗎?
希臘為全球經濟敲了一記警鐘
歐債危機持續發酵
自2009年12月以來,希臘債務危機引起外界廣泛關注。2010年4月,由于擔心希臘政府對其總額為3000-4000億美元的國債違約,投資者開始大規模拋售希臘國債。希臘政府難以通過發新債還舊債,希臘主權債危機終于爆發。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傳染效應出現: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國同時遭受信用危機,面臨財政赤字攀升的問題;歐洲資金外逃,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利息率上升,歐元貶值。
在此情況下,為了阻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歐盟、歐洲央行和IMF緊急出臺7500億歐元的救援措施,啟動了次貸危機以來以債易債的“救市”模式,通過發行更多的債務來治理此次危機。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話說,希臘等國的債務危機使歐元處在誕生以來“最困難時期”。
此次債務危機,歐盟將希臘的主權債務挪到歐盟范圍內,暫時避免了希臘“破產”。如今越來越多的主權債務問題就像一把利劍,高懸在全球經濟的頭上。2010年后半年,債務危機的多米諾骨牌已經波及希臘,愛爾蘭、西班牙遭遇嚴峻的經濟形勢。雖然在歐洲中央銀行的強力干預下,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所謂歐元區外圍國家的國債收益率近日終于止漲回落,但這只不過是應急的權宜之計,無法根治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問題。希臘敲了一記警鐘,全球經濟的風險仍然存在。
英國石油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何時終了
墨西哥灣漏油噩夢終完結
位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東南大約82公里處海域的石油鉆井平臺“深水地平線”今年4月20日爆炸起火,大約36小時后沉入墨西哥灣。這起事故導致11名鉆井平臺工作人員死亡,平臺下方輸油管道破裂,底部油井持續漏油,釀成美國歷史上最嚴重漏油事件。
美國原油泄漏事故救災總指揮薩德•艾倫9月19日宣布,墨西哥灣漏油井已被永久封堵。漏油井被正式宣布“死亡”,意味著歷時近5個月的封堵墨西哥灣漏油工程終于畫上了句號。
這不僅是一場生態災難,更是一場嚴重的經濟災難。
路易斯安那州州長2010年5月26日表示,該州超過160公里的海岸受到泄漏原油的污染,污染范圍超過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海岸線的總長。墨西哥灣沿岸生態環境正在遭遇“滅頂之災”,相關專家指出,污染可能導致墨西哥灣沿岸1000英里長的濕地和海灘被毀,漁業受損,脆弱的物種滅絕。
受漏油事故的影響,奧巴馬總統不得不宣布對33個深水石油鉆井項目的暫停期限延長到6個月,同時也暫緩在阿拉斯加沿海的石油鉆探項目。由于泄漏油井遲遲得不到封堵,奧巴馬政府面臨的外界壓力也越來越大,其執政能力受到質疑。
經過長達四天的協商和談判,2010年6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宣布,英國石油公司將創建一筆200億美元的基金,專門用于賠償漏油事件的受害者。這筆基金將由美國資深律師負責作,由三位法官組成的小組負責監督,并處理對申訴的裁決。奧巴馬在當天的聲明中說,這筆基金的金額不是賠付的上限,而且這筆錢有別于BP應支付的環境破壞賠償費用。這筆基金的成功設立,意味著英國石油公司的讓步和奧巴馬政府的勝利。
事件并未就此結束,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政府12月15日就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提起訴訟。若最終被判定負有完全責任,英國石油將面臨逾210億美元的罰金。
墨西哥灣漏油噩夢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人們對此的反思也應是全方位的。
高盛“欺詐門”助推金融監管
美國金融改革法案生效 華爾街面臨巨變
繼“隱瞞門”后,“欺詐門”令有著140多年歷史的美國高盛集團(GS)再度蒙羞。
2010年04月16日,華爾街傳出重磅消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指控高盛集團涉嫌欺詐投資者。高盛被指控銷售了一種基于次貸業務的抵押債務債權,但未向投資者披露美大型對沖基金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對該產品做空的“關鍵性信息”。
高盛“欺詐門”金融產品設計復雜,連歐洲大銀行也被忽悠“入門”。不過,其基本線索仍十分簡單——高盛2007年受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委托,設計、出售與次貸相關的金融衍生品,保爾森公司同時做空該產品,但高盛卻未向投資者透露這一“關鍵性信息”。隨著美國房市泡沫破裂,保爾森公司因“看空”看準而大賺10億美元,高盛獲得1500萬美元設計、營銷酬勞,而交易另一端的德國工業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總共損失近10億美元。高盛的錯誤就是一方面允許一客戶做空該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卻向其他投資者承諾該產品是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7月15日開出史上最大一張針對金融機構的罰單——高盛集團將支付5.5億美元罰款,了結對它的“欺詐門”指控。在金融危機集中爆發并沖擊全球、發達國家金融業高度“復雜”的背景下,這張罰單對金融企業和金融監管都是警醒。
當時,有觀察人士將高盛案件解讀為奧巴馬政治棋局中的“一步棋”,其效用在于幫助奧巴馬在金融改革問題上獲得民意和國會的更多支持。巴克萊銀行分析報告說:“高盛被起訴的時機恰到好處,也許并非巧合。”不過,白宮和美國證交會都對此猜測予以否認。
IMF份額改革,控制權在誰的手里?
IMF份額改革 中國投票權升至全球第三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11月5日宣布,IMF執行董事會當天通過了份額改革方案。此后,中國在這一重要的國際組織中得到了更大的話語權,投票權從3.65%升至6.07%,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后。
卡恩稱,這是IMF成立65年來最重要的治理改革方案。此言不謬,但另一方面,這句話似乎也透露出內中不堪的歷史路線圖。走過一個多甲子的IMF,改革的步伐實在是慢若蝸牛。戰后65年,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經濟總量到貿易水平再到金融影響力,都可謂“換了人間”。但在IMF的俱樂部里,依然還是美國和他那些富有的伙伴在當家。鐵的事實是:IMF的主導權依然牢牢掌握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手中。據媒體報道,此次中國增加的份額和投票權主要來自歐洲。美國依然掌握著超過15%的投票權。
從這個方面講,IMF與其說是改革不如稱為改良。通過象征性地給予新興國家些微的份額和投票權,哪怕讓中國成為“老三”,來換取IMF的既有機制屬性得以延續。這個機制的運行依然在西方強有力的控制之下,西方國家主導全球金融體系的利益基礎絲毫未能改變。而今的現實是,發端于華爾街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讓美歐資本主義治理顏面盡失。因此,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貿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就成為一個必然的方向。
也正因為如此,既然作為IMF的成員,而且是從份額到投票權均為第三大的成員,不管如何,中國就要盡最大可能求得責權利的三者平衡。首先,中國要闡明自己在提升投票權之后的立場,進一步推動IMF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加以改革;其次,要善于團結新興國家,在關鍵問題上用“一個聲音講話”;其三,要向IMF輸送更多、更專業和更具水平的人才,積極參與IMF組織內的各項事務。
(龔山美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