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紐時:戴爾曾是成功模式代稱 如今產品質量江河日下 聲譽不再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在德州大學數學系注意到旗下的戴爾 (Dell-US) 電腦紛紛出問題時,戴爾做了全面的檢查,結論卻是令人相當詫異:學校的數學運算過於艱難,使電腦超出負荷,導致電腦故障。

姑且不談這個案例,戴爾交給德州大學的電腦,的確因為不良電子零件使化學物質外洩,讓電腦故障。除了德州大學,戴爾亦在 2003 年至 2005 年間,賣出數以百萬計的同型電腦至沃爾瑪超商、富國銀行及其他中小企業。


同樣深受其害的科技公司主管 Greg Barry 表示,怪的是公司的 12 台戴爾電腦同時故障,真是聞所未聞,但當時戴爾似乎還未能理解到問題的存在。

在戴爾纏訟 3 年的官司中,近來有一份文件揭開內幕,指出戴爾員工其實知曉電腦有故障的可能,但是他們卻未解決問題,想將問題推給消費者,讓他們使用並不可靠的機器,也使企業主承擔營運風險。更可笑的是,在戴爾猶豫該不該維修 1000 台有疑慮的電腦時,也影響到替它辯護的律師事務所。

這份文件也詳述了曾是美國最受崇敬企業的戴爾的墮落。戴爾曾經致力於帶給客戶低價又高品質的電腦。「戴爾模式」是效率、外包、庫存少的同義詞,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及其他大學管理學院的成功範例。

哈佛大學教授 David Yoffie 表示:「10 年前的戴爾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若錯過了幾次的產業變革,再加上一些管理上的災難,很容易的戴爾的聲譽便會逐漸下滑。」

過去幾年戴爾受到許多嚴重的問題困擾,包括搞不清楚消費者需求、糟糕的客戶服務、品質出現問題、會計上的瑕疵。戴爾嘗試擺脫這些困擾,在 2005 年時宣布花費 3 億美元維修及置換有問題的電腦。戴爾也將在本月準備 1 億美元與美國 SEC 和解。SEC 先前指控戴爾的審計行為涉及民事詐欺,也隱瞞與英特爾間的商業關係。

亞洲零件供應商的電容器出了問題,對戴爾起了重大影響。電容器不該流出液體,但這卻是 2000 年代初期戴爾發生的事,包括戴爾、惠普、蘋果皆無法倖免於難。但根據文件指出,戴爾的受害程度更為嚴重。戴爾在 2003 年 5 月至2005 年 7 月間出貨的 118 萬台電腦,都有故障的風險。這些商品為戴爾的桌機 OptiPlex,為該公司受制企業及政府的主流商品。

《紐約時報》報導,戴爾調查發現,在 3 年內,OptiPlex 受電容器影響而故障的機率高達 97%。調查員挖越深越發現,事情比想像的還要棘手。實際上受影響的機器,是戴爾預期的10 倍。而且,戴爾用以置換問題零件的主機板,本身也有問題。

更糟糕的是,這些事戴爾員工都知情。員工電子郵件上寫著:「我們必須避免提及這些主機板有問題。」另一封則說「不要主動告知客戶商品有問題,盡量強調不確定性。」

分析師 Ira Winkler 表示:「戴爾用壞掉零件去修壞掉的電腦,且嘗試誤導消費者。它們明知數百萬台電腦將故障,卻不給消費者機會將它們修好。」

主機板上電容器的問題,也凸顯了戴爾向來引以為傲的供應鏈出了管理上的問題,故障並未能夠即時回報。為了要去除這樣的壞印象,戴爾的銷售員強調其直接銷售模式能夠快速的發現問題,並且比競爭者更快的解決問題。

成效如何,或許只有時間能夠解答了。

文章標籤

戴爾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