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稱中國超越德國成全球最大出口國 莫讓虛名掩蓋真相
鉅亨網新聞中心
WTO統計數據確認,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不應忘記,中國的出口中,有大約六成來自外商控股企業。中國諸多關鍵領域缺乏獨立品牌和核心技術的現狀下,“大而不強”的虛名不值得羨慕。
據經濟參考報3月30日報道,世界貿易組織26日公布的統計數據確認,中國2009年出口總值達1.2萬億美元,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一段時期以來,“數一數二”的經濟光環籠罩中國:繼年初傳出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的消息后,一些經濟學家預測,2010年,中國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相關經濟指數排名的迅速提升令一些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對于中國經濟可能趕超日本的前景,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菅直人坦言“感到遺憾”。
菅直人的感慨多少代表了這種復雜心態。其實,仔細分析,西方大可不必為排名易位患得患失,因為在中國諸多關鍵領域缺乏獨立品牌和核心技術的現狀下,“大而不強”的虛名不值得羨慕,對此反應過度非但無助于緩解實際困難,若處理不當,反倒會阻礙中外經貿合作。
當人們盤點中國之“大”時,不應忘記,中國的出口中,有大約六成來自外商控股企業。人們應當發問,這個“大”包含的中外資本技術要素的比例和內涵如何?這個“大”蘊含了多少中國創造、多少高精尖產品,又有多少靠廉價生產要素支撐的行業?
作為中國人,我們尤其應當認真反思,這個“大”果真為國民帶來了實惠,還是使中國陷入了某種“過路財神”般的虛名?抑或只是反映了中國經濟長期量化擴張、粗放增長的弊端?
思考這些問題,或許有助于掂量這個“大”字的真實分量和性質。
需要承認,中國的資源稟賦、人口規模、發展態勢和當代國際格局共同決定了中國的崛起必然性。作為經濟規模巨大、增長勢頭強勁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增長了約70倍,如果延續當前發展勢頭,超越某些傳統經濟大國只是時間問題。
此外,金融危機給歐美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打擊,而中國相關產業所受影響較小,這種“此消彼長”局面客觀上推升了中國的經濟指標排名。伴隨歐美相關產業恢復性增長,某些排名今后仍可能發生變化。基于這些事實,相關各國需多一份冷靜和客觀。只有跳出排名看排名,才能超越排名,認清相關國家在世界經濟坐標中的真實位置和作用。
過去30年的經驗表明,一個穩定、繁榮的中國會為全球經濟注入活力,其溢出效應使世界各國受益。當前,一些明智的海外商界人士已參透了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機會。德國出口商協會(BGA)主席安東.波爾納(A nton B oerner)日前接受彭博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是好消息,德國企業樂見中國取得經濟成功,因為“顧客越富有,我們的生意越好”。
遺憾的是,一些國家片面看待中國外貿規模,加緊對華施展保護主義。來自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已經成為遭受兩反調查最多的國家,中國產品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眾矢之的。近來,西方以中國經濟規模提升等為由,就人民幣升值和氣候變化問題加強對華施壓,將經濟議題政治化。這無疑不利于中外實現合作共贏。
相關國家只有站在長遠立場上,理清中國崛起與本國收益間的正相關關系,才能更好地與中國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對于中國而言,更多“數一數二”的頭銜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外界關切。筆者由衷希望,在中國政府的“調結構,促增長”大方向下,這種盛名之下的壓力會更多地轉化為激勵中國苦練內功、夯實基礎的積極動力,鞭策中國提高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著力推進市場化改革,理順國民財富分配格局,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辦實。
(李云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