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艦尾 韓專家警告發生「2次事故」
鉅亨網新聞中心
南韓「天安號」軍艦的搜救和打撈工作,還沒有任何發現,卻又造成一名海軍特戰人員的殉職,一名海難救助隊隊員的受傷,這顯示救難工作是困難重重,因此,專家警方說:打撈艦尾危險性相當高,應先搜救失蹤的官兵,再打撈艦尾,以免發生「第2次事故」。(王長偉 首爾報導)
海難救援專家們一致表示,水底沉船的打撈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有專家認為,就是把艦體撈上來而已,但是把陷入泥沙中的船撈上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南韓「朝鮮日報」引用專家的話報導:「天安號」軍艦的艦尾一側傾斜在水底,這種情況下,需要利用大型氣球模樣的上升氣囊,把艦體扶正。
南韓忠南大學船舶海洋系教授盧仁植說:如果利用皮管子,向艦體注入一立方米的空氣,就能產生一噸的浮力,但因爆炸損毀的艦體會漏氣,可能不會獲得足夠的浮力。
專家們警告說,即使扶正船尾,但將其引出水面時,可能會發生「二次事故」。船尾本身重量再加上滲入裏面的海水,已形成超大負荷,當瞬間襲來的海浪引起艦尾重心晃動時,鐵繩可能出現斷裂,嚴重時還會導致起重機的吊臂折斷。
南韓海軍曾於二○○二年打撈南北韓「第二次延坪海戰」中沉沒的一百三十噸級「虎頭海雕357號」時,共耗時五十三天。更何況,「天安艦」事故發生海域潮流巨大、海浪又高、潮水漲落幅度大,所以「天安艦」打撈上岸,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不過,就目前來說,打撈艦身的方案,需要較長時間,最緊要的是儘快搜救失蹤的官兵,也就是「先救人再打撈船體」才是當務之急。
當前能採取的救助方法只有一個,即接近船體打開艙口進去尋找失蹤的人。盧仁植教授說:潛水人員進入間隔艙,將失蹤者送出艇外的時候,也要考慮「壓力之差」。若硬行打開艙口,海水就會湧進間隔艙,使可能的生還者在救助過程中喪失生命。換言之,首先要往間隔艙注水,以將裏外壓力達到一致,然後再進行救援工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