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營造良好環境支持大型企業跨國併購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日前在2009年全球智庫峰會「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合作與責任」分論壇上表示,經濟全球化加快了全球併購和產業整合的步伐,我國將營造良好的環境來支持開展跨國併購。

李榮融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企業的跨國併購活動也日趨活躍。但中國目前擁有的跨國公司數量不多,中國企業的規模和整體實力與其在國際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還很不相稱。

數據顯示,在2008年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世界五百強當中,中國大陸地區僅佔5%,而美國占30.6%,日本占12.8%,法國占7.8%,德國占7.4%,英國占6.6%。

「我們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盈利額加起來還比不上美孚。」李榮融認為,中國必須積極融入並推進國際化進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集團,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整合能力。


他強調,跨國併購是中國大型企業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也將營造良好的環境來支持企業開展跨國併購。同時,李榮融也提醒中國企業,跨國併購浪潮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企業在開展跨國併購過程中,應量力而行,結合自身的實際和情況,有效地開展跨國併購,並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履行好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在同一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談到跨國併購時也表示,跨國資本的流動有助於資源合理配製,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共同增強抗禦風險和長遠發展的能力。因此,中國政府有關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中國企業繼續開展對外投資,包括和其他國家跨國公司合作。

張曉強還表示,中國的一些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一些阻力,比如企業的商業行為被政治化,在投資的領域方面有時受到有別於其他國家企業的不公正待遇等。「當前有兩種投資保護主義的傾向值得注意,一種是以各種借口提高市場准入門檻的保護主義。另一種是因為本國經濟困難,以種種理由限制本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保護主義。這兩種投資保護主義,我認為都不利於跨國公司的健康發展。」張曉強說。

他認為,跨國投資要恢復增長,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創造開放的投資環境。「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共同努力加強投資合作,反對保護主義,構建更加開放的國際投資環境,為跨國公司和其他企業的發展創造更有力的條件。」

馬建堂:近期尚未看到有通脹風險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在全球智庫峰會「全球儲蓄、消費及金融安全」分論壇的間隙對記者表示,中國第二季度經濟持續改善,但仍需鞏固,具體信息可以等待數據發佈。同時,他還表示,近期尚未看到有通脹風險。

馬建堂在當日的主題演講「不能妖魔化投資」中還表示,不能「妖魔化」中國的投資,只要投資是合理的、充分的、不可或缺的。改善民生,調整結構,發展生產,都需要政府投資,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馬建堂說,中國的國民消費一直在增長,之所以消費率呈現逐年走低趨勢,主要是消費增長快,投資增長更快。就消費和儲蓄而言,雖然消費率也在提高,但沒有儲蓄率提高得快,原因是東亞地區節儉的文化傳統對提高儲蓄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老百姓由於養老、大病等對未來個人生活持謹慎態度。此外,收入差距拉大,也是影響消費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馬建堂表示,不能把投資率「妖魔化」,中國確實存在儲蓄率高、消費率低的問題,因此正在不斷增加消費。但是,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對一個家庭而言,如果把錢都花掉,這個家庭的生活怎麼改善呢?如果一個國家每年新增收入全部花掉,不去建鐵路,不去投資,這個國家怎麼能發展呢?」他說。

對於怎麼促進消費增長,馬建堂說,最為關鍵的是提高消費傾向比較高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快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平衡不同人群的收入。

王華慶:金融穩定須三方面平衡

中國銀監會紀委書記王華慶日前在2009年全球智庫峰會「金融安全分論壇」上表示,基於對本輪金融危機的回顧和分析,國際金融體系要保證穩定必須要實現三個方面的平衡:金融體系發展與實體經濟需求的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平衡和金融機構自身受益於風險的平衡。

他說,首先金融不能超越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合理需求。憑空實現自我擴張,過度超前的金融工具往往失去了真實的經濟背景,容易蛻變為價格投機的手段,反而會增大市場風險。

其次,堅持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並行不悖,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金融監管在防範市場風險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市場活躍程度必須與金融監管協同並進,兩者不可偏廢。

第三,基礎金融理論告訴我們,收益是對風險的定價,超額收益就是風險溢價,金融機構博取高收益往往是以承擔更高風險為代價的,本輪金融危機,眾多金融機構需要考慮自己在金融投資中的非審慎行為。

王華慶還表示, 在全球金融穩定的前提下,健全的金融安全機制是一國應對外部風險影響的必要基礎。在本輪金融危機中,我國的金融體系沒有受到直接的衝擊,金融機構的損失相對有限,這與我們實施穩健的宏觀政策和審慎的監管措施密不可分。

他表示,國家金融安全依賴於金融體系的自身素質,金融體系安全的中心問題是金融機構必須具備足夠的抗風險能力。當然,全球進行的監管改革和市場調整必將推動經濟和金融行業回顧到基本層面。

蔣耀平:應對外資併購有措施

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日前在2009年全球智庫峰會「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合作與責任」分論壇上表示,跨國併購將成為中國未來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之一,中國的外資併購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對促進產業振興將發揮積極的作用。他還表示,企業併購是市場化行為。在企業併購過程中,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保護主義,並遵照市場規律對併購行為進行引導規範。

蔣耀平指出,企業是社會的經濟細胞,併購行為會影響到其他行業內的企業和公眾的利益。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政府也需要站在行業、公眾、國家的高度予以規範,但最後的判定依據肯定是依法行政。他表示,金融危機已經充分說明在保證企業有效配置資源,創造最大價值的同時,也要充分注意社會價值。不能光為企業價值而損害社會公眾的價值。但中國審核的4000多項併購項目已經說明,中國政府是嚴格依法行政。

蔣耀平表示,商務部將有三方面措施應對跨國併購,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這是維護本國產業安全最有效的手段。當前,我國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資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以及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已經為引導和管理跨國併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應對外資併購,作為中國企業要積極學習、勇於實踐。大量實例表明,凡是引進外資獲得成功的企業和行業,都是自我發展和創新意識較強的企業。

第三,應對外資併購,國內企業要加快國內外整合的步伐。應切實加快打破行政壁壘帶來的阻礙,促進國內企業間的資源重組、併購和整合。有條件的企業,要大膽地走出去,利用全球資源。

易小准:中國外貿優勢並未失去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准日前在2009年全球智庫峰會「促進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分論壇上表示,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外貿受到一定衝擊,他透露,今年1—6月,中國的出口貿易額下降了21.7%。但中國的外貿優勢並未失去,一旦經濟復甦,中國的外貿還會高於全球水平。

多哈回合談判已經歷時八年。目前,對於多哈談判前景有兩種猜測。一種意見認為,經濟危機下各國政府妥協空間大為縮小,談判達成遙遙無期;另一種意見則完全相反,認為正是當前國際貿易形勢為多哈談判增添了緊迫性,各國更有可能盡快達成共識。

易小准還透露,多哈回合談判已接近尾聲,目前80%的內容已經達成一致,距離達成協議為時不遠。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下,成功結束多哈回合談判是各國的重要議題之一。根據測算,若談判取得成功,將能給各國帶來1500億美元的直接收益。他表示,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鞏固以往成果、維護談判模式、談判成果及談判共識。

針對各國普遍關注的貿易保護主義問題,易小准列舉WTO最新數據稱,去年全球40%的反傾銷行為、70%的反補貼行為都是針對中國的。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反傾銷、反補貼行動同比增長了18.8%,其中超過三分之二涉及到中國產品。對此,易小准呼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復甦就步履維艱。各國要堅決防止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出台,即使WTO允許的政策也要慎用。

易小准還表示,中國近年來推行的貿易多元化策略已經收到很大成效,目前中國與非洲、中東、中亞、拉丁美洲的雙邊貿易額已經翻了幾番。金融危機結束後,中國同主要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有望得到更大發展。

郭慶平:改革現行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郭慶平日前在2009年全球智庫峰會上呼籲,要改革現行的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促進美國經濟回歸平衡。

郭慶平說,美國經濟低儲蓄,高消費導致其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仍然可以持續維持經濟運轉,原因主要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得到加強,美國可以採用發行美元、美元債券和美元金融產品的方式向全世界借債,從而維持美國經濟的運轉,維持居民高消費,維持政府部門的赤字,維持經濟繁榮,使不受約束的美元成為世界主導貨幣,影響了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

他表示,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主要由兩個重要方面來決定,即美國為核心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相互依存相互得利的資本流動關係。在這種制度下,中國和其它新興市場國家可以保持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並維持較大順差,同時使得以美國為代表的逆差國能以借貸的方式完成資本回流,支持本國居民的消費。然而在當前全球危機下,這個制度屢顯缺陷,問題太多。

郭慶平指出,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需要反思如何約束美元、如何對國際金融交易進行監管等問題,需要改革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使其能反映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經濟格局,能夠適應未來國際經濟和金融不斷發展的需要,實現各國在國際貨幣和金融事務中權利與義務的均衡。

祁斌:中國應增強國際金融監管話語權

本報訊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日前在2009全球智庫峰會「金融安全分論壇」上表示,未來國際金融監管將是不斷加強合作,加強對話,增加互相的瞭解,加強協調的局面;對中國這樣的國家,像很多新興市場一樣,可以做兩件事情。

一是中國要參與這個過程,增加自己的話語權,參與到規則制定過程中去;二是要加快改革和發展,加快自身的競爭力,因為國際合作中實力是最重要的。

祁斌說,要建設全球統一的監管體系道路漫長。原因之一在於全球各個國家市場差別太大,市場完全不同,以市場發達程度來說,像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衍生品有幾十種,具體分類有幾萬或者幾十萬種,而我國的發展情況很落後。美國發展是自下而上自我演進的模式,是放任自由、逐漸加強監管的過程,而中國是推進開放的過程,情況完全不同,適用的標準也不同。

原因之二是大家的出發點、利益、目標是不同的。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利益都是不一致的。2001美國出現安然事件之後就出台了薩班斯法,使得在美國上市的吸引力削弱了,導致很多企業到歐洲上市。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也是這樣的問題,也會不斷合作,不斷出現問題,不斷進行調整,這是非常漫長的路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