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塑形象,基金業品牌建設內外兼修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國內基金業資產管理規模突破2萬億元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的品牌建設越來越著力突出內涵,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財富創造能力。社會責任就是不少基金公司希望賦予公司品牌的新內涵,積極投身慈善活動相應地成為這一過程中的主要方式。據中國證券業協會不完全統計,2009年國內基金公司在社會慈善公益方面的總投入(不包含投資者教育方面的投入)約為人民幣8740萬元,受益人數約為631萬人。
基金捐資賑災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獲悉青海玉樹震情后,國內的基金公司紛紛解囊捐助。華夏、嘉實、易方達、國泰等國內知名基金公司都在第一時間啟動賑災行動,其中嘉實基金捐款超過106萬元,華夏基金及全體員工通過華夏人慈善基金會捐款100萬元,廣發基金則通過廣東省慈善總會捐款100萬元。
國內基金公司慈善公益意識的萌發主要源自2008年。當年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不僅推動了全社會慈善公益活動的普及和開展,也激發了國內基金公司從事慈善公益活動的熱情。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華夏基金和員工捐款捐物超過350萬元,同時還通過設立100萬元青年創業基金幫助災區青年自主創業,重建家園。易方達基金除了組織公司員工和易方達教育基金會向災區捐款、為災區購置帳篷之外,還抓緊聯系災區基金持有人,通過短信、電話等形式盡量與持有人取得聯系。
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的《基金管理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況調查問卷(2009年)》顯示,接受調查的57家基金公司中,56家開展了“賑災救災”公益活動,占比達到了98.25%。對此,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每一次災害發生都會牽動全社會人的心。基金公司積極進行賑災活動,不僅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向社會展示出基金公司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公司的品牌美譽度;同時也是一個凝聚公司員工向心力的過程,讓大家在傳遞愛心中增加對公司的認同感。”
慈善活動規范化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成立了慈善基金會或建立了完善的慈善捐助管理制度,將慈善公益活動規范化。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證券投資基金2009年度社會責任報》顯示,2009年各基金公司開展社會慈善公益活動逐漸由之前的臨時性、業余性、隨機性向長期性、專業性、系統性轉變。“以往更多的是遇到自然災害臨時性的發起捐助,捐助對象的選擇比較隨機,沒有明確計劃,捐助款物一般直接交付有關慈善機構,交付之后的參與程度較低。現在伴隨著慈善認知和行動能力的提升,各公司開展公益實踐有較為細致的階段性規劃,在保持臨時性捐助的同時加強日常性捐助,捐助方式和對象的選擇也更為主動和成熟,逐步設立專業慈善部門或者與有關慈善機構建立更為密切的溝通配合關系,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整個過程。”
例如易方達基金于2007年底成立了易方達教育基金會,目前已經成為一個致力于資助貧困大學生、高中職貧困學生和貧困地區優秀教師的公益機構。基金會設立了理事會作為日常管理機構,公司總裁擔任理事長,2009年易方達向基金會捐資4017萬元。廣發基金制定了《對外捐贈管理辦法》,將捐贈納入公司年度財務預算方案,股東會審批之后,由董事長、管理層、基層黨組織和工會負責人組成的聯席會議制訂年度捐贈計劃,指定捐贈計劃實施部門和人員,捐贈計劃實施部門負責落實捐贈事由、對象、途徑、方式、數額、財產交接等事項并經董事長批準后實施。
隨著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和全球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開展,國內基金公司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企業的自我發展和外在競爭已經不再單純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利潤水平和產品質量層面,而是逐步納入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等范疇。在近年來基金行業的管理規模、經營水平和盈利能力持續快速增長之后,積極參與慈善公益活動,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對進一步提升基金公司的社會形象、促進公司可持續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