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下一個靶子,評級機構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金融危機之后,從公眾到政界都在不斷反思、苦苦尋找究竟是誰釀成了如此大禍。在此心態引導下,立法和監管部門展開了一場抓壞蛋行動,其目標從最初的結構化債券,到金融衍生品,然后指向了投行的貪婪與失德,現在又有了下一個靶子:評級機構。

不久前,美國參院永久調查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關于評級機構在危機中角色的報告,指責其與投行勾結誤導投資者,近日,參院在其金融監管法案中加入一項修正案,要求在SEC之下設立評級委員會,由其代為發行方就其所發行證券指定評級機構;之所以作此規定,是因為此前許多評論認為,現行的由發行方付費聘請評級機構為其證券評級的做法,存在利益沖突,即所謂“吃人家的嘴軟”,結果造成評級標準下降,而解決方法就是截斷其利益關系。

評級機構的發行評級是一種賣方評級,就像產品出廠時,制造商找第三方質量檢驗機構,給產品貼合格標簽,標明等級,然后檢驗機構按標簽數量收錢;顯然,廠商愿意花錢去買這張標簽,是因為他知道消費者對該標簽或多或少抱有信任,信任度越高,標簽就賣得越貴,所以,對于評級機構,已經建立的信譽是非常值錢的資產,不會輕易損毀。

因此,若從長期利益考慮,賣方評級并不存在激勵扭曲,問題是,和任何大型組織一樣,需要隨時抵御短期誘惑,也要在管理和激勵制度上杜絕短期行為。


許多人基于直覺認為,換成買方評級就可以消除激勵扭曲,但實際上未必可行;首先,交易費用的分布特征使得許多買方評級不存在可行的盈利模式,比如一只債券的發行方只有一家,而買方卻有上萬,向他們分別兜售幾十塊錢一份的評級報告可能還不夠支付操作成本;況且,評級是一種信息產品,不具有天然的排他性,投資者寧愿等著別人買了去借來看,或者等著從他們的交易行動中看出苗頭。

其次,大型買方評級機構同樣存在激勵內控問題,比如米其林的餐館評級就是買方評級,它通過銷售旅行指南獲得收入,不向評級對象收錢,甚至不登任何廣告,算是完全切斷了利益關系;但他同樣面臨問題:如何保證評級員們不被餐館賄賂收買?米其林為此制訂了極其嚴格的管理制度,評級員身份保密程度比克格勃間諜還高,連家人都不知道,還要定期輪換;由此可見,買方評級要解決激勵問題,并不比賣方評級更容易。

其實,金融市場上也是有買方評級的,只不過因其分散而不如三大機構那么有影響力;有許多獨立證券研究機構,各大銀行也都有自己的研究部和大批分析師,他們都會為買方提供研究報告,這些專家不會天真到三大機構說啥就是啥;與其他市場相比,金融市場的投資者有著最豐富最多樣化的信息來源,而且,當各種評級、研究報告和投資建議都不能阻止投資者頭腦發熱時,市場還有著最后的矯正手段,那就是做空者,他們的做空行動也會向其他投資者傳遞出有價值的信息。

所以,只要存在充分競爭,評級機構盡管可能在內控上出現漏洞,但也不會過分放松其評級標準,他們的豐厚利潤也吸引著許多隨時準備取而代之的競爭者,實際上,三大一直就面臨著中小機構的競爭;如果說有什么東西阻礙了評級競爭的話,那恰恰是來自SEC的監管政策。SEC的許多監管規定——比如證券的安全性和流動性要求、可否使用簡式說明書等——都以評級為基礎,為此,SEC不得不指定一組合格的評級機構,于是就有了所謂“國家認可統計與評級組織(NRSRO)”這樣的東西,凡監管規定中涉及評級的地方,只能用來自NRSROs的評級;NRSROs不是由某個外在標準(比如市場占有率)劃定的,而是由SEC直接指定,這樣等于斷絕了中小評級機構的發展機會,人為強化了現有大機構的壟斷地位,因為除了監管機構,許多基金也都以NRSROs評級作為投資依據,特別是那些擁有大量古板規定的養老基金。

顯然,參院修正案將進一步強化三大機構的壟斷地位;排除發行者選擇評級機構的機會,或許消除了一種潛在的不良激勵,卻帶來了討好監管衙門這種新的激勵,這可決不是什么好事;縱容了馬多夫多年的SEC,現在可是最理直氣壯的部門;試想,對于花大錢買來貼在產品上的那個標簽是否真的值錢,誰會更在乎?如果連評級機構也落入政府之手,下次他們還敢頂著政治壓力拉低歐豬債券的評級嗎?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