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中部崛起:新撬桿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觀察報)


9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促進中部崛起規劃》,這距離2004年3月,溫家寶在政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 「促進中部崛起」的說法已經過去5年半時間。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

根據這份最新的規劃,一個以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太原都市圈等城市群概念為支點的新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呼之欲出。這也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區域戰略規劃。

為了體現中部崛起規劃的重大意義,溫家寶甚至在這次會議上還特別提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支撐能力。」

皖江城市帶:開門承接產業轉移


華立名再次向家鄉政府提出「將廠子轉移回來」的想法。他是安徽安慶人,多年前就在東莞創辦了一家軸承生產企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早在2006年,他已經感受到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和產品外銷壓力,決定通過家鄉的朋友向安慶市有關部門表達「轉回來」的想法,同時他也希望能獲得政府在土地和貸款方面的一些支持。但安慶這邊的答覆是,「沒有相關政策,不好安排承接。」

被家鄉政府拒絕之後,華立名的這家規模不算太大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艱難支撐並存活了下來,但他轉回來的想法從未斷絕。

「早就在關注著國家的中部崛起規劃,對安徽要在皖江9個城市裡建起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政策也非常期待,所以這次國務院通過的《促進中部崛起規劃》再次讓我動了轉回去的念頭。」華立名認為最重要的是,「既然要建立國家級的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肯定還會有更多的優惠政策。」

不過對於能否成功轉移到家鄉來,華立名心中還是沒有底,「畢竟我們的企業規模不太大,所從事的行業也不是非常有競爭力。」

在不久前才編撰完成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發展規劃》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包括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池州、宣城、滁州9個城市,依托長江,京滬、沿江、宣杭等多條鐵路,滬蓉、蚌寧、蕪宣、沿江等多條高速公路,與長三角緊密相連,主動融入長三角地區,將裝備製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等作為五大承接轉移產業。

眾多區域經濟研究者認為,安徽這個曾經被認為產業轉移的「窪地」,在全國經濟版圖中,位置將越來越凸顯,一個開門承接產業轉移的時代即將到來。

但華立名的擔心也是存在的。安徽省在制定產業轉移規劃的時候也非常強調不是對所有的轉移產業都全盤接受。安徽銅陵市在其PCB產業工業園招商中就明確提出,「產業園不會接受那些工藝落後、環保意識薄弱的企業進來。」過去那些「找個廠房就開工,賺了錢就跑」的作坊式PCB生產企業將會在這一輪產業轉移中被嚴拒門外。「寧缺毋濫」原則在皖江城市帶內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管理層中形成共識。

中原城市群:消除「一體化」壁壘

9月18日,在深圳舉辦的2009年豫粵產業轉移合作共贏洽談會上,「中原城市群」承接轉移項目70個,簽約金額165億元。

早在2003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 「中原城市群」的戰略構想。當時的提法是:通過該戰略打造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並依托鄭州、開封、洛陽城市工業走廊和新鄉、鄭州、漯河產業發展帶,率先推動鄭汴、鄭洛、鄭新、鄭許之間的空間發展和功能對接,加強鞏義、偃師、新鄭、長葛等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產業集聚、城鎮密集的大「十」字形基本構架,確立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空間輪廓,進而拉動河南全省經濟快速發展。

於是,從2003年開始,以鄭州為中心,包含洛陽、開封、焦作、新鄉、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等9個城市在內的「九市同城」規劃方案也正在形成中。

6月23日,在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和省長郭庚茂同時參加的中原城市群發展座談會上,各個部門和學者都提出了自己關於 「九市同城」設想和具體規劃細則的建議。其中,在如何消除9市「一體化」壁壘方面呼聲強烈,有建議2到3年內9城市之間全部實現公交對接;也有人建議圍繞公交同城、電信同城、旅遊同城、環保同治、生態同建等方面,進一步放大中原城市群的同城效應,還有人建議出台中原城市群統一的勞動保障和就業政策。

就在這次會議上,河南省發改委主任張維寧提出了推進中原城市群發展的兩大總體考慮,一是「九市同城」後的交通體系建設;二是中心城市的發展。即突出鄭汴新區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鞏固提升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促進緊密層城市向心發展,提升輻射層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其實在3年前的2006年6月,河南省發改委就發佈了《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在這份規劃綱要中,十分清晰地定位了這九城的功能定位,如省會鄭州功能定位為全國重要的現代化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其餘8個也根據各自產業資源優勢重新定位。

河南省區域「一體化」的目標實現方式是建立快速的交通網。以客運專線為骨架、城際軌道交通為支撐的半小時交通圈和一小時交通圈,將成為推動九市同城建設關鍵性的一步。

2-3年內,9城之間的城際交通將全部實現公交對接,還要實現電信同城、旅遊同城、環保同治、生態同建等,下一步就要通過產業協同和空間協同來整合區域發展的資源要素,發揮聚合效應,提高整體競爭力,增強在更大範圍內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和對市場的佔有能力。

「長株潭」融城: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中部六省構建崛起支點的思路各不相同,但以「城市群」作為切入點已經形成共識。對於湖南而言,「起個大早,趕了晚集」的遺憾常讓期待早日崛起的湘人扼腕,因為與其他5個中部省份相比,湖南省是最早提出了「長株潭一體化」設想的。

1982年12月,時任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經濟學家張萍即在湖南省政協會議上建議把長沙、株洲、湘潭在經濟上聯結起來,融到一塊兒,逐步形成湖南的綜合經濟中心。

通過進一步調研,張萍於1984年7月撰寫了《關於建立長株潭經濟區的方案》。張萍當時指出,長株潭三市彼此相距30至50公里,沿著湘江「品」字形分佈,有著非常密切的經貿和社會聯繫。如果三市進行有效整合,那麼經濟實力將進入當時國內的前10名,在中國的中部將崛起一座強大的城市。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設想。

1984年11月,湖南省正式啟動了長株潭經濟區的建設。

1985年1月,湖南省政府和長株潭三市政府共同出資成立長株潭規劃辦公室。辦公人員分別由省、市政府派出,張萍為第一任主任。一個星期後,長株潭規劃辦整理出需要聯合開發的10大工程,分別涉及金融、交通、統一電話區號、三地電廠的擴容、統一三地的城市規劃、共同治理環境污染,以及在三市結合部聯合建立開發區和進行企業整合等。

長株潭一體化在湖南省政府的推動下,迅速起步。但從1987年開始出現激烈的反對聲,普遍的提法是長株潭已經是湖南最富裕的區域,省政府的政策不應該再向長株潭傾斜。基於這樣的反對,湖南省政府被迫調整政策,長株潭一體化步伐逐漸放慢直至停下來。1987年5月份,張萍正式提出辭呈。這一停滯就是整整10年。

轉折出現在1997年。這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召開 「長株潭座談會」,成立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協調領導小組,由時任省委副書記 (後任省長)儲波擔任組長。與第一次由聯合開發大項目入手不同,第二次啟動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由 「總體規劃」啟動。

從1998年開始,當時的湖南省計委牽頭提出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五同規劃」,即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環境共治。這一規劃在當時的中國區域經濟中引起很大震動。

經過多年的強力推動,長株潭一體化在一些領域再次取得了突破。2006年起,湖南陸續實施了四個「一」政策:同一個規劃,同一個財政政策,同一個關於環保的政績考核標準,同一支環保執法隊伍。該年年底,湖南省調整了「五同規劃」的部分內容,將電力同網改為能源同體,金融同城改為生態同建。

2007年底,長株潭地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根據批復方案,「長株潭城市群」將在「資源節約利用、環境保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科技體制、土地管理、投融資體系、財稅、對外經濟統籌城鄉、行政管理體制」等10大重點改革領域展開綜改試驗。

長株潭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進展迅速,但湖南省政府對長株潭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及其多種城市要素的整合與聚集仍感到不滿意,政府的判斷是:從全國城市群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來觀察,長株潭一體化進程不夠快,與社會期望差距較遠。

在他們看來,相比長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首先是長株潭優勢產業鏈尚未形成,輻射帶動功能不強;其次是體制機制突破不夠,行政壁壘、無序競爭阻礙了三地城市要素的合理配置;三是城鎮功能拓展不夠,城市公共服務滯後制約城鎮擴容提質;四是結構調整突破不夠,缺乏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