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創造”轉變 高技術產業扮“主角”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文稱,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了70個高技術產業化專項、3000多項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總投資超過4400億元,這些專項促進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內多個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和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提升了相關產業領域的競爭力。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不同國家、地區和城市搶占未來有利地位的競爭焦點,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等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也于本世紀初開始做出轉型調整:實現戰略性轉移,實行重大的政策調整,重點是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分析認為,這是今后中國提高國家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正確選擇,對中國確定新世紀的發展任務和制定各項方針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高技術產業的長足發展,正在改變著人民的生活面貌和國民經濟的增長方式,引領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十一五”以來,我國在信息與空間、新材料、先進制造、能源、先進交通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高速鐵路、無線寬帶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若干高新技術重大成套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實現了自主設計制造;以信息網絡等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現代服務業新興業態層出不窮。
對于高技術產業而言,技術上的不斷創新能力是其能否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之一,因此,不管對于國家還是地方政府來說,不斷推動技術創新都是開展高技術產業化的目標之一。
研究表明,高技術產業產品附加價值高,一旦投入市場,在壟斷市場這段時期可獲得高額利潤,在將成熟技術向其他企業擴散過程中也可獲得巨額利潤,即創新產品可獲得巨大的壟斷市場和技術擴散的雙重利潤。據統計,技術創新的平均回報率為20%—30%,而社會回報率為50%,這是其他類制造業所無法比擬的。高技術產業化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毫無疑全力問,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是實現產業結構高端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大戰略舉措。然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潛,心自主創新的研發人才最為關鍵。
近年來,我國培育了一大批包括科技人員、創業者、企業家、管理者等在內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產業領軍人才。到2010年,共引進國家“千人計劃”類人才1100余名,僅國家高新區的從業人員就超過800萬人。
筆者認為,人才作為知識、技術、創新能力的載體,在高技術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時刻,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讓技藝精湛、水平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同一流的研發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結合在一起,打造出高精尖的優質產品和前沿的技術,已經成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就現狀而言,無論是高技能人才規模、結構,還是高技能人才開發,相較于加快推進高技術產業化新的更高要求來看,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從技術創新、發展的角度來看,加快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技術基礎知識、掌握精湛技藝的高技術工人,已經成為加快產業優化升級、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進程中非常緊迫的事情。這就需要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有力促進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輿論環境和良好社會氛圍必須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的開發,讓創新思維和創造實踐充分結合起來,通過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發揮知識和人才的作用,使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整體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培養高技能人才,當務之急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方面要通過組建經營管理者、研發人員和高技能人才“三結合”的技術創新小組,讓高技能人才提早介入技術創新中間環節,共同開展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另一方面注重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的通道設計,建立健全首席技師制度,引導高技能人才一心一意在技術上作出貢獻,為高技能人才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創造條件和機遇。此外,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引進政策,暢通高技能人才引進的渠道,并通過加大公共財政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資金投入的傾斜力度,設立高技能人才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高技能人才開展發明創造和技能創新,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證券日報)
(王清學 實習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