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洞悉現有價值鏈 全球化方式的“升級之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9-13 08:47


劉瓊

美國中西部和西南各州,巨型、集中的風能和太陽能電廠正投資安裝建設中。“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綠色科技正逐漸打破傳統,使社會向合作和分散關係發展”,美國學者傑裡米·裡夫金在其《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的作中表示。


推進歐美國家稱作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源於2008年開始的經濟危機。歐美國家開始意識到互聯網革命之後分散化合作式的經濟模式,不能完全靠虛擬經濟,也需要製造業實體經濟支撐,並可使得海外製造的工作機會回歸,當然這些製造業是綠色能源和低碳經濟基礎上的高端製造業。

過去若幹年形成的國際貿易格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為歐美發達國家提供低原料成本、低資源成本、低勞動力成本製造基地,而發達國家是消費品、製造品的消費地。“未來十年,製造一邊,消費一邊的格局將徹底打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楊國安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被顛覆的全球價值鏈格局

除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力促進製造業回歸,努力搶佔製造業高地的變化,在楊國安看來,未來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將不是簡單的低成本製造,而是向高價值製造方向發展,同時隨這些國家消費能力的增強,發展中國家也將成為本國和歐美國家出口消費品的市場。

對於中國來說,也將不僅是簡單的品進出口,而將發生三個轉變:低價值製造向高價值製造轉變,自有技術提升和精益生帶來的品質提升,從以前簡單的OEM貼牌到自有品牌的發展。

這也意味在高端製造業、新興業等領域歐美國家與中國企業的競爭不斷增加。“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應該是發達國家與中國未來的狀態。”楊國安表示,發達國家與中國的業還是有差異性的,依然需要相互的市場。而從製造業來說,原來中國製造的位置可能會被越南、印尼等勞動力更具優勢的國家取代,中國需要向關鍵零部件等高端製造和生服務等領域轉型升級。

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有兩種方式,楊國安說,一種是通過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的方式,通過精益生、研發設計和自有品牌發展的方式;一種是通過海外兼併的方式,就像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吉利收購沃爾沃,不過很多企業會受到國際兼併經驗的缺乏和國際人才儲備的不足等方面的挑戰。

重塑價值鏈中升級機會

因此,在未來的經濟格局中,楊國安認為,中國企業首先要清晰自己的戰略定位和方向,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轉型升級方向有兩個,要麼是做資源整合者,像蘋果公司那樣,建立一個為我所用的平台,但這需要企業有強大的品牌和設計渠道等方面的能力。[NT:PAGE=$]

另一種方向是成為全球競爭中不可替代的被整合者,具備在生製造環節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質量,就如同台積電在半導體領域設計、分裝、測試等方面的能力,或者具有生不可替代的某些關鍵核心零部件的能力。

其次,中國企業要清楚自己缺什麼,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能夠擁有先進的技術,高端的人才等,如果希望走全球化路徑又希望從中補什麼,人才、技術,還是品牌、市場。

第三則是考慮通過怎樣的途徑和選擇怎樣的地區開始全球化的進程。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化不一定是通過兼併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速度快,能很快地掌握一些關鍵資源,但風險高,如果企業買了品牌,但是買不到經營這個品牌的組織能力,兼併可能得不償失。

“企業要考慮自己是否有關鍵資源能夠把控兼併後可能出現的狀況。”楊國安說。就像三星,它並不是通過兼併的方式來進行技術升級,而是通過建立海外研究院,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為這些研究院工作,從而帶動本國研究與技術人員能力的提升和對高端技術的消化吸收。當然這種方式雖然風險小,但是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因此,企業選擇要量力而行。

在開拓市場的地區選擇上,楊國安認為提高成功率的要運用“CAGE”法則, C表示最好從文化相近的國家開始拓展,A指的是行政管理體系相近的國家,G指的是地理位置越遠挑戰越大,E指的是經濟水平上相近的國家成功率更高。

如果企業希望通過全球化的方式走“升級”之路,楊國安認為,量力而行最為重要,畢竟全球化的組織能力不是一步到位的,其次全球化的過程也應該是從易到難的一個學習的過程,“或許會交一些學費,但要防止過於冒進把自己拖累到交不起學費的地步。”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