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推著人們跑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到日本訪問時,坐上日本新幹線列車,他說:「像風一樣快。新幹線推著人們跑,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這幅畫面,多少年來在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改革與開放,使中國幾十年來的發展坐上了高速列車,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歷程,雖然起步艱難,但是近十年來,也可謂「像風一樣快」。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都在「推著中國企業跑」。
為了外匯
對比能夠激發動力。中國的快速發展需要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但手裡沒有外匯。1978年末,中國外匯儲備只有區區1.67億美元。
「那時中國希望利用國際市場,購買國外的好東西,但需要外匯,也就是要出口,於是就出口中國的資源性產品、初級產品、紡織品等等。」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研究員屠新泉說,那時候出口是為了換匯,為了進口。
1980年8月,湖北省組織商展團赴美國友好省州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舉辦了第一屆出口商品展銷會,展銷會歷時13天,展出10大類商品計1597種,參觀及購物者達60萬人次。這是中美於1979年1月建交後,中國在美方舉辦的第一次商展會。中國的一隻腳跨出了門。
1992年在中國經濟史上的地位之特殊,歷時越久,越發清晰。「1992年,中國對『開放』這個詞重新認識,意識到對外開放是一種生存方式,中國要融入到全球市場體系中去。」屠新泉說。
屠新泉認為,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國優勢逐步體現出來,最初,中國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生產能力這麼大,慢慢地在國際貿易中轉變為順差,並非刻意而為;中國的比較優勢,1992年以後逐步發揮出來,鄧小平南巡講話體現的改革開放姿態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
從改革開放到1993年,除少數年份進出口貿易有小規模順差外,多數年份均為逆差。從1994年起,中國進出口貿易均保持順差,且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618億美元。
直到1989年,中國外匯儲備都沒有超過100億美元,其中1980年外匯儲備還出現負數。1990年,外匯儲備達到110.93億美元,1994年超過500億美元。到了2009年已超過2萬億美元。
中國現在的憂愁,變成了如何花好這全世界最龐大的外匯儲備。不過,在這樣氣勢磅礡的增長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卻並沒有這般順利。
20多年摸索出來的戰略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真正的轉折點卻要等到2000年,「走出去」政策的形成。
「2000年以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基本都是零零散散的,國家沒有一個大的政策,那個時候主要是以國企為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對CBN表示。
最早走出去的是工人老大哥。1976年,中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主要市場集中在西亞和北非。
但是勞務合作並不是早期中國企業走出去最主要的業務。宋泓說,那時企業走出去主要做兩類事情,即資源與銷售。很多國有企業在發達國家裡有銷售的網點,瞭解信息、銷售產品,也有很多企業到資源多的國家參與當地礦藏開發。
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仍然是限制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1992年~1996年,我國批准海外投資的企業數量呈下降趨勢,平均年增長率為-20.58%。
不過,1992~2000年期間,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嘗試並沒有停止,一批行業領先企業和優秀企業陸續到境外開辦企業,嘗試國際化經營戰略。
寶鋼集團從1993年起,先後在世界1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4家控股、全資子公司,海爾集團的境外合資合作項目有20多個,合同外資額超過1億美元,設立的海外企業有13家之多。
「並且,有一批民營性質的企業集團,如小天鵝家電、TCL、天獅集團等,先後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化經營,從而國際化投資主體的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系副主任王亞星說。
這些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也是艱辛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有報告稱,中國在海外的企業有70%是虧損的。宋泓說,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事情都是摸索階段。投資過程中可能遇到工人罷工,咱們國內根本想像不到。很多經營管理的問題也沒有搞清楚。」
金融危機是一個好的契機
2008年,由於金融危機,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下降20%以上,但是中國的「走出去」卻保持了平穩強勁的發展勢頭。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達521.5億美元,同比增長96.7%,連續6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這次危機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次新的轉折,從技術發展和網絡建設方面來看都是很好的機遇。」宋泓說。危機中,我國的經濟、金融狀況相對來說比較好,國內經濟還處在比較穩健的擴張之中,這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宋泓認為,建國以來和幾十年對外開放積累,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很多國外企業面臨困境,銷售人員找不到工作,這樣就為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遇,包括礦產和資源的機遇。」宋泓說,以前中國要購買的礦產價格往往都很高,這次我們能不能通過投資的形式參與國外礦藏的開發?「從去年的情況來看,對外投資這塊兒非常迅速。」
但是,近幾年中國大型國有企業赴海外收購,成功率並不高,今年以來各種保護主義更加盛行,中國企業走出去依然還面臨著重重壁壘。
「我覺得應該更寬的看待這個問題。」宋泓認為,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早期,國外對國有企業走出去有很多非議,很多交易並未成功,但是從近期的調研來看,很多民營企業走出去都是來源於過去國有企業的積累、探索;很多曾經在國有企業搞銷售、投資的人,自己留在國外開公司,如果沒有這些積累,民營企業走出去肯定會受更大挫折。「雖然從國有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可能效率不高,有很多失敗的地方,但這些前期的努力為後面更多企業的成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2000年之後,中國企業又有了新一輪的探索。「TCL併購湯姆遜,聯想併購IBM等,讓中國企業發現了許多問題,但這也是個學習積累的過程,要邁過這個坎。」宋泓說。
宋泓認為,經過幾輪的積累,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確實是一個比較好的契機,是一個發展的新階段,應該逐漸的會有更多企業,特別是更多的民營企業會走出去。
當然,在新的機遇面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時也要審視自己的衝動,「有錢」並不能代表一切。「不是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壓力使得中國企業要走出去,而是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條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武常岐在年中的一篇文中表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