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終身醫療險"有多好?
鉅亨網新聞中心
年前的初夏,眾多終身型的醫療保險經歷了停售之痛。高賠付率的壓力是停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保險公司是一個盈利機構,不可能守著一個虧本的生意不放。但是,市場的熱切需求就是賣點,就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機會,商業機構不得不考慮百姓的呼聲。多年后的今天,保險公司努力尋找回歸保障的“良方”,健康險、意外險和養老險等再次受到重視,并在險種組合、保障功能上推陳出新。讓人依稀看到在2004年以前一度熱銷的終身醫療險的影子。
隨著險種回歸保障的趨勢,不少公司在新產品設計上重新添入 “終身保障”的概念。像上述的“盛世尊享”計劃,就包含養老、重疾、子女教育金等多種搭配,其中的 “重大疾病終身康復津貼”承諾客戶在獲得重大疾病保險金的同時,每年還可獲得10%保額的津貼,直至終身。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新瓶裝舊酒仍未擺脫終身醫療險險種本身的瓶頸,致使市場反應較為冷淡。醫療險有長短期之分,短期醫療險一般為1年期,一旦發生理賠或者被保險人健康狀況出現變化,續保時可能面臨加費甚至拒保,且最高投保年齡在70歲之下,如人保健康的守護專家系列醫療險保證續保至69歲。但終身醫療險的出現打破了這一限制:終身醫療險通常采用均衡費率,保費不會因為被保險人年齡和健康狀況的變化而增加,并且無條件續保,被保險人無需擔心保險公司提高保費或拒保。
雖然字面意義上是 “終身保障”,但這樣的“終身”其實受到雙重因素的限制。其一為給付年齡,此次中德安聯新推的 “重大疾病終身康復津貼”給付至85歲止;其二為理賠上限的約束,如保額10萬元的友邦 “康安一生”,若被保險人因住院、重疾等發生的給付已經達到10萬元,則保險合同終止。這就意味著,終身醫療險并不等同于享有終身保障。
盡管終身醫療險有自身瓶頸,發展也受到諸多限制,但是終身醫療險的市場前景還是很廣闊的。統計數據顯示,年齡每增長10歲,重大疾病的患病率上升 50%以上,且65歲以上平均住院費用約為65歲以下人群的2倍,而鑒于短期健康險將客戶投保上限多設為65歲,終身醫療險應有用武之地。創新固然只是 “新瓶裝舊酒”,可舊酒經過時間的積淀,也該日臻完美。有專家指出,終身醫療險更大的意義在于提供了一個定額醫療賬戶,只要賬戶有余額,保險便可以延續下去。但終身醫療險目前說白了還是局限于 “住院補貼”,門診、急診仍有很大的市場空白。保險公司顯然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如海爾紐約的 “康佑天使”就提供了客戶門診、住院、康復等整個過程中的8項醫療補貼,保障更加全面,并從55歲開始自動增加保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