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我國工業紅霉素生產技術獲重要突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以化學理念促進工業紅霉素生產的技術在我國取得重要突破,使其質量和產量得以明顯提升,產業化前景可觀。

據新華社10月15日報道,以化學理念促進工業紅霉素生產的技術在我國取得重要突破。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了解到,該所一個合作項目對紅霉素工業用生產菌種成功進行遺傳改造,使其質量和產量得以明顯提升,產業化前景可觀。

這一題為“紅霉素發酵工業用菌種改造和過程優化控制技術”的國家“863”項目,由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文博士領銜的課題組和華東理工大學張嗣良教授等合作開展。

劉文介紹說,在人類與致病微生物的斗爭歷史上,以抗生素為代表的微生物藥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許多抗生素具有十分復雜的化學結構,采用化學方法大量合成條件苛刻,在制藥工業中實際應用價值有限,而通過微生物發酵則是獲取藥用抗生素原料的主要途徑。但是,我國作為世界上原料抗生素的主要生產大國,發酵單位偏低、產品質量偏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抗生素藥物等一系列因素,嚴重制約了這一產業的發展。


事實上,自紅霉素作為一種廣譜抗生素藥物進入臨床以來,以提高其產生菌種發酵單位為目的的遺傳育種工作一直未曾停止。

從2007年開始,劉文帶領課題組對我國抗生素原料藥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以組分優化為切入點,采用遺傳操作來控制體內合成的化學反應,從而改善產品質量和產量。基于紅霉素各組分結構的差異和相互轉化的化學本質,他們運用組合生物合成技術的方法和原理,對紅霉素工業用高產菌株進行了針對性的遺傳改良,結果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基本消除主要的副產物),還使其產量提高了25%左右。

目前,這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關重組菌株在華東理工大學的協助下完成了中試,并已在湖北一家制藥公司進行了放大和試生產。據廠方估計,相關生產技術若能得以推廣使用,每年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將達10億元以上,潛在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雷東升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