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保變:盈利或轉好 股價已透支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日,四部門聯合發文對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的組織和實施進行動員、部署,加快推進國內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為略顯低迷的光伏產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不過,此次政策利好并不是所有光伏企業都能大幅受益,據《投資者報》近日了解,即使是有“A股光伏龍頭”之稱的天威保變(600550),在這一政策下也將受益有限。
“我們除了參股的一個子公司天威英利外,基本沒有參與金太陽工程。而天威英利我們也只是小股東,很多事情我們也不太清楚。”天威保變董秘尹曉南解釋說,公司投資的多晶硅項目,只是金太陽工程涉及的光伏發電的上游產業鏈,為相關企業提供原材料。
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也表示,這一政策對天威保變來說,“基本上中性偏好一點點。”周濤分析,這一政策僅僅是2009年和2010年金太陽工程的延續,因這一政策產生的增量大概占國內光伏總產量的10%,國內光伏產品90%仍然要靠出口,且國際產品價格高于國內,因此該政策對具體企業的利好“很難說,基本上是輿論上的利好”。
對于未來一段時期天威保變的盈利,周濤分析,目前多晶硅產品價格比年初上漲很多,因此公司在四季度盈利狀況看好;但由于公司股價前期上漲很多,目前價格已經反映基本面。
收益低于預期
今年第三季度,與天威保變有著密切關聯的英利綠色能源(YGE-US)強力復蘇。11月19日,英利綠色能源公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第三季度公司營收32.84億元人民幣(4.909億美元),同比增長47.6%,環比增長21.7%。第三季度凈利潤為4.561億元人民幣(6820萬美元),同比增277.5%,環比增109.4%。稀釋后每股收益為2.92元人民幣(0.44美元),此前預期為0.36美元;這一結果顯然令投資者感到驚喜。
但作為擁有英利綠色能源旗下天威英利23.36%股權的天威保變,在英利的復蘇中獲益并不如外界想象中的大。天威保變三季報顯示,公司本季度的投資收益僅有2539萬元,同比減少了34.17%,環比更降低了63%。如此差的表現讓公司新任董秘尹曉南也感到意外,連稱“我們的投資收益應該不止2000多萬元吧”。
尹曉南表示,正是由于新光硅業今年出現虧損和天威英利盈利的下降,導致公司盈利不佳。
此前,天威保變的投資收益一直來源于天威英利和新光硅業。2008年度,這兩家公司為天威保變帶來的投資收益接近6億元,占據天威保變當年凈利潤的60%以上。
“我們下邊目前有3家公司,產能達到1000MW,天威保變只是擁有天威英利400MW產能的部分股權。”英利綠色能源投資者關系部李慧向記者介紹說。
但即使是400MW差能的天威英利,如果能取得英利平均的盈利水平,它為天威保變貢獻的投資收益也應該達到4260萬元以上。對此,李慧解釋說,天威英利是最早的項目,不能單純從數量上這樣推算。
至于另一家曾經給天威保變貢獻巨額投資收益的公司新光硅業,自2009年以來一直盈利狀況不佳。
“公司參股的新光硅業產能1260噸,今年達產。這個項目由于是國家的示范工程,由于工藝的限制,它的成本偏高。上半年經營效果并不理想;下半年由于多晶硅漲價,新光硅業開始盈利,不過盈利的數額并不高。”尹曉南表示。
“樂山和新津兩個3000噸的項目,今年5月份開始全面調試生產,目前還比較順利。”尹曉男介紹說。據悉,目前公司的參股公司天威四川硅業和樂山樂電天威硅業月產量均在180 噸左右,產能還未完全釋放。“由于這兩個項目還在全面調試過程中,整體目前并不盈利。”
從2008年,多晶硅價格開始一路狂跌,到2010年初,已經跌至40~50美元/公斤,到3季度,由于需求旺盛,多晶硅價格漲回至70~80美元/公斤,而國內多晶硅平均成本大概在30~40美元/公斤。
周濤認為,樂電天威及天威硅業的產能在2011年充分釋放,且適逢太陽能產業鏈的利潤向上游轉移,2011年業績可期。
公司看好薄膜電池前景
2010 年前三季度,天威保變實現營業收入47.08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實現營業利潤5.65 億元,同比下降2.7%;實現凈利潤5.38 億元,同比上升4.3%;實現全面攤薄每股收益為0.46 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僅為0.23 元,業績略低于業內此前的普遍預期。
前三季度,公司業績主要由交易性金融資產及投資收益貢獻。包括交易性資產(巨力索具(002342))貢獻稅前利潤2.4億元,投資收益(新能源)貢獻利潤1.3億元,營業外貢獻收入8200萬元,輸配電貢獻稅前利潤1.95億元。
天威保變前三季度的綜合毛利率為 18.4%,同比下降了2.4個百分點,但略高于上半年,主要是由于變壓器產品競爭激烈,產品價格下降所致。
公司三季度收入14億元,三季度收入環比和同比分別減少6.8%、6.3%,凈利潤環比降低50%,同比增加33%;受益于三季度多晶硅現貨價格的大幅上漲,公司多晶硅業務扭虧。
雖然公司業績受多晶硅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但在變壓器業務盈利能力出現下滑的背景下,業內分析認為,公司以參股或控股方式擁有上游多晶硅至下游組件生產及光伏電站安裝的完整晶體硅電池產業鏈,同時旗下還擁有薄膜電池生產線,公司的太陽能業務布局完整,未來的看點仍在新能源領域。
除了多晶硅,天威保變在非晶硅薄膜組件項目上的投入繼續增加。2010年7月14日,天威保變公告稱,2009年6月建成并投產的控股子公司天威薄膜擬進行一期工程的技術升級,投資約4.22億元。
天威保變表示,技術升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提高產品光電轉換效率。此次技術升級完成后,一期項目產能從年產46.5MW非晶硅薄膜組件升至年產75MW疊層薄膜組件,新增產能28.5MW,電池轉換效率預計提升至9%以上。
“目前我們薄膜電池的轉換效率達到7.3%,在行業里是比較好的。但市場對轉換效率的期望值要更高。目前這個行業都在升級換代,因此不升級是不可能的。”尹曉南表示。
天威保變預計,上述技術升級項目擬2011年1月開始實施,預計2011年3月可達到設計產能。預計達產年新增營業收入2.28億元,投資回收期6年。
“因為透光性較好,薄膜產品未來更大的應用,是在高層建筑上代替玻璃幕墻發電,這是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不可替代的;同時在蔬菜大棚上公司在山東做了一個農業部的示范基地,反應也比較好。”尹曉南表示,公司薄膜項目前景樂觀。
盡管研究機構對公司未來的光伏產業盈利有一定期待,卻并不看好天威保變在股市的表現。周濤表示,經過近1個季度的上漲,公司目前股價已較為充分地反映了基本面,因此在近期的研報中下調天威保變評級為中性。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